清凉山茶叶生长环境,山东国产茶叶生长环境

首页 > 农林牧渔 > 作者:YD1662024-02-06 07:51:18

进入四月天,绿色的帷幕拉开,茶成为了春天舞台的主角。

梅江区西阳镇是茶叶种植大镇,境内著名的清凉山历史上就以盛产清凉山绿茶闻名于海内外。春暖花开,莺飞草长,清凉山也迎来了最为热闹的采茶季。

清凉山茶叶生长环境,山东国产茶叶生长环境(1)

一垄垄的茶树上,刚露出的芽苞,透着嫩绿。在清凉山的茶田里,幽幽茶香中,采茶工人提着着小竹篓,熟练地在枝叶间采摘着尖尖的嫩芽,收获今年的早茶。据不完全统计,西阳镇共有茶田1.5万多亩,今年产量预计550吨,产值2.4亿元。

千户茶农采茶忙

古老的农业生产一向来以节气为农事安排的指导。茶叶生产也是一样,早发品种往往在惊蛰和春分时开始萌芽,清明前就可采茶。因此,从3月中旬开始,清凉山茶田里便陆陆续续有茶农在采摘春茶。

在清凉山苑兴茶庄,熊苑兴夫妇忙着采茶、炒茶、包装,茶庄里一片忙碌的景象。熊苑兴是第四代茶农,从曾祖父那一代开始,便已在清凉山上发展茶叶产业,至今已有百年。遵照祖辈的遗训,熊苑兴一直采用古法传统加工工艺——柴火炒制,生产传统客家炒制绿茶。“清明节前,已经有不少老顾客陆陆续续打电话过来预订春茶。”熊苑兴说。

为何明前茶如此受欢迎?原来,由于明前茶芽叶细嫩,香气物质和滋味物质含量丰富,因此品质非常好。但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明前茶就更显珍贵了。

“今年因为气候原因,总体来说,清凉山春茶的产量有所降低,但是质量仍然不错。”西阳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物以稀为贵,春茶的价格也因此上涨了不少。

在清凉山,遍布着大大小小的茶田,有着1000多户茶农,世世代代种茶为生。“清凉山是名副其实的茶乡,据相关记载,清凉山种茶历史达数百年。”清凉山信德家茶庄园第三代传人苏佳山说。

清凉山茶叶生长环境,山东国产茶叶生长环境(2)

笔者走访了解,目前大多数茶农还是家庭作坊,个体企业较多,大中企业很少,未形成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模式。由于以往偏重于茶叶产业的种植面积和茶叶加工方面的发展,在品牌建设方面还需要政府引导,来做好“填空题”。因为世世代代种茶,因此很多茶农都积累了一些客户资源。“除了梅州本地的客户外,还有一些来自珠三角地区。”清凉山荣发茶场的负责人苏悦告诉笔者,因为大多数茶农都坚持传统的古法炒茶技艺,所以炒出来的茶味也有所不同。客户大都依照各自的喜好,来找茶农下订单。

茶能醉人何需酒?无论对于茶农还是茶客来说,清凉山茶泡出来的茶香,是一种乡愁,也更是一种沟通天地生命、寄托感情的纽带。

百年茶史传茶艺

清凉山茗香流传数百年。至纯的水,至美的山,孕育出了特有的清凉山茶味。

清凉山茶为何好?环境独特、树种优良、工艺独特、文化厚重,缺一不可。

据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两部地方志*载:“清凉山,在黄沙嶂背,颇产土茶,山腰平夷,有小寺。”光绪年间的《嘉应州志》更是对清凉山茶以及独特的种植环境作了更为详细的描绘:“州境山高石露,故产佳茗,而以清凉、阴那、三台诸山所产为最,味清冽,似龙井。”乾嘉年间,清凉山种植规模壮大,吸引了居住于梅州城区附近的梁姓、侯姓、颜姓等家族迁居高山,成为今天的茶乡人家。

据说,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回梅时品尝了清凉山绿茶,念念不忘,专门从家乡带了一些回北京。同时,他还十分关心为革命作出贡献的清凉山老苏区的茶叶生产,多次指示“要尽快恢复和发展清凉山茶生产”。

1972年冬,在清凉山邦公坑,第一个知青茶场工区成立。1975年,原梅县人民政府拨出数十万元专款,兴办了国营清凉山茶场,建起2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使清凉山绿茶单产量、茶叶品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清凉山茶的芳香能流传百年之久,还与其精湛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分不开。这种技艺是清凉山客家人长期生产生活智慧的积累,是珍贵的客家文化历史遗产。2014年,清凉山传统制茶工艺成功入选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扩大了清凉山茶的品牌影响。

“清凉山传统制茶工艺主要包括*青、揉捻、干燥、筛末、复火这5道工序。”广东西阳清凉山茶叶股份公司总经理钟亮说。

“清凉山茶传统加工工艺,每道工序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他茶产品难以比拟的。这些生产技艺是客家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且难以用现代技术所替代。”钟亮说。

清凉山茶叶生长环境,山东国产茶叶生长环境(3)

如今,清凉山茶已渐渐成为梅江区的一种品牌和形象。得益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西阳镇于2015年成功获评“广东十大茶乡”,并在2016年成功获批“广东省高山茶种植、加工专业镇”。2018年,农业部公布的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名单,梅州市“梅江区清凉山茶”榜上有名,成为此次广东省唯一上榜的农产品。

在加大茶叶产业的展示宣传方面,梅江区建设了西阳镇茶产业展示厅,打造品牌宣传的窗口;并通过规范茶叶质量标准,推动茶叶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目前有4家茶叶企业产品获得有机认证,1家茶企的产品获“广东名牌产品”。

“新农人”逐梦万亩茶田

四月采茶季,春意盎然,清凉山上也热闹非凡。除了采茶的茶农外,还有来自各地的茶客,他们赏美景,逛茶园,看茶树,沐浴在芬芳的茶香中。

“近年来,有不少旅客会趁着节假日驱车来到清凉山上,除了享受采茶的乐趣,还能感受诗情画意的风光美景。”熊苑兴的妻子罗兰告诉笔者。

为了宣传清凉山茶品牌,今年,梅江区还举行了采茶节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清凉山茶企纷纷表示,希望以此为契机,树立清凉山茶品牌,提高清凉山茶知名度。

“有兴趣的茶客们可以观看生产加工过程,了解清凉山茶的历史,还可以看到精彩的斗茶表演。”西阳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希望能以旅带茶,以茶促旅,同时深挖历史文化,让文、茶、旅得以深度融合。

而今茶已是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因为发展前景好、收益提高,许多年轻人也陆续回到了大山里,还运进了新机器,做起了电商,成为清凉山上的“新农人”。他们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茶发展成了“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文化茶、精神茶。

事实上,在茶乡梅州,为耕山种茶甘愿舍弃繁华都市的人有不少,罗兰就是其中的一个。

虽然茶叶不愁卖,但是罗兰还是主动加入茶叶协会,学习茶艺,并带着公司的茶叶到国内四处参展、推广。“我想把清凉山茶带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了解清凉山茶的茶史和茶文化。”罗兰说。

除了本地茶农外,清凉山茶产业还吸引了不少在外经商的人回乡投资。“家家发”茶园的主人杨植善便是其中的一位。

2009年,杨植善回到西阳镇,承包了清凉山籽树凹一带200多亩的茶园,自主开发了“清凉小种”“清凉鸟舌”等品牌。“2011年第一批茶树的产值只有5万斤,但现在每年生产16万斤茶叶已经不是问题了。”杨植善告诉笔者,产量提高,传统管理方式的转变极为关键。

“我们通过现代茶园种植和管理、茶叶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引进与繁育,以及茶叶新产品创新和开发等,重塑清凉山的茶品牌。”杨植善说。而通过一系列的改良措施之后,该区域的茶品质与茶产量也连年提高。

【来源】南方日报·梅江视窗

【文】黄思华 李立方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南方日报·梅江视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