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清明节,按老话讲是“三节”合一。即寒食,清明,三月三。但清明节不单单是祭奠先人;另一个功能是踏青、赏花、放风筝。其意义是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更好的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
放风筝,是一项体育活动,但风筝的样式是有传统文化底蕴的。
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卫既是一个发达的工商业城市,又是一个拥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在这片以海河文化为依托的沃土上滋养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天津风筝是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民间艺术珍品之一。清末民初时期,天津的风筝作坊和风筝艺人数不胜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时天津市面上出售的风筝画工普遍比较粗糙,骨架都是用纸捻来扎接,不能拆装折叠,存放十分不便。这时候,喜欢风筝的文人们借助于清末时期天津文化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的有利条件,对民间风筝制作工艺进行了革新。以朱竹轩为代表的几位天津文人对风筝进行了研究改进。改进之一是用丝线代替纸捻,这样风筝就显得美观漂亮了。第二个改进是用翎毛管衔接骨架,把风筝的身躯、翅膀、头连接起来,这样在不放飞时可以拆下来存放。
天津风筝制作历史悠久,明清时已经广泛流行于民间,放风筝成为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风筝制作也成为天津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风筝魏”就是代表之一。解放后,老城里民间风筝艺人周树堂也是代表之一。天津也成为中国著名的“风筝之乡”。
风筝多采用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风筝中,随处可见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
风筝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
天津风筝的制作技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细。筝面大多用丝绸,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节长、弹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造型美观,彩绘精美,放飞晴空令人赏心悦目,又可放于室内以供观赏,是民间工艺的珍品。
作者:郝汝明
来源: 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