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一个小药瓶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
纠纷起因
丽都医院儿科病区,值班护士芳芳遵医嘱为患儿配置当天的静脉输液药物,加药完毕准备为患儿静脉穿刺。患儿看到护士端过来的治疗盘,一看到针头和药液就开始哭闹不止,护士耐心地跟患儿交流,宝妈也配合的让宝宝伸出小手让护士选血管。可是患儿拼命挣脱,大哭大闹!护士随手拿过一个平时给患儿穿刺后固定手的小盒子,患儿开始安静下来,接过来开始玩弄纸盒。护士这时拿过患儿的手,扎上止血带。患儿又开始哭起来,并在护士专注于操作时伸手打了护士一耳光,孩子打一下也没什么,患儿家属并未责怪患儿,反而表扬自家宝宝“手麻利”,护士并未介意,专心致力于静脉输液操作。
患儿又指着治疗台上加药后的哌拉西林钠小药瓶,嚷着妈妈去拿,患儿家属二话没说就从治疗台上拿了小瓶递给患儿,护士说患儿不可以玩这个,患儿家属说“没事”,患儿这时安静地玩起了小药瓶,护士趁机为患儿进行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护士正在固定针头时,忽听患儿大哭,患儿嘴唇被小药瓶划破了,鲜血直流!患儿家属情急之下伸手推了护士一把,说“没见过你这么不负责任的护士!”护士解释说当时已经告知你不可以玩的啊?可是患儿家属却说那你为何不夺过去不让他玩呢?我们不懂你还不懂吗?无论护士怎么解释,患儿家属一口认定是护士不负责任。护士通知了儿科医生,医生过来处理患儿伤口,患儿大哭大闹,开始呕吐不止。
事情发展到后来,场面失控,最后家属不依不饶找到院领导,让护士赔偿损失。经协商解决,最后院方妥协:免除患儿住院期间所有费用。护士被扣除三个月工资。
护士如何规避这种纠纷?
案例中,即使再多委屈,再多理由,患儿嘴唇在住院期间被玻璃瓶划破,护士是脱不了干系的。当事护士最终只好默默无言,忍气吞声,认栽了事。
在这桩医患纠纷中,护士是有责任,但护士当真必须为此负全部责任吗?医院的最终处理显然对护士有失公允。护士一个人值班,面对患儿的哭闹,即要安抚好患儿,又要确保静脉穿刺成功,减少患儿痛苦,谁能体谅一线护士之大不易?
儿科护士,该怎么去面对类似纷扰的情景,怎么做既能让患儿家属满意,又能哄得患儿不哭,取得患儿的配合,达到操作成功的目的呢?
基于这一点,一些专门的儿童医院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借鉴,在一些规模较大,设施齐全的儿童医院,专门配备的儿童病区,场面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添置的有可供患儿玩耍的儿童安全玩具,以转移患儿注意力,拉近与医护人员的距离,这些,都是基层医院儿科病区值得改进的地方。案例中的儿科病区,如果有安全好玩的儿童玩具,护士和患儿家属也就不会拿固定患儿穿刺部位的小盒子、配药后的小瓶子,来吸引患儿,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不愉快了。
还有,护士扎针前,有一个细节,大家可能也都注意到了,患儿恼怒护士要给自己扎针:乘护士没注意时,患儿伸手打了护士一个耳光!患儿打一下也没什么,但宝妈却并没有为此责怪、批评宝宝,却表扬宝宝的手“麻利”。足以说明,这个患儿家长的素质,如此家长,患儿一旦在住院期间有什么闪失,她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属于那种蛮不讲理之流。护士从这些细节中要引起警惕,谨言慎行,心中要有防范意识,把工作做好做细,尽量避免与之起不必要的冲突。
看到患儿家属给患儿拿西林瓶玩耍,护士要清醒认识到西林瓶上有金属物残留,其残端有毛刺,有潜在的危险,要坚持己见,避免患儿接触到此类物品。坚持严格执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管理,要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专用的医疗废物容器内;医务人员掌握医疗废物分类中的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等知识;掌握在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储存及处置过程中,预防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的措施及发生后的处理措施。把这些属于医疗废物的瓶子收集到治疗室专用的医疗垃圾桶内,避免患儿直接接触。
诸如青霉素、哌拉西林钠等普通玻璃瓶包装的药物,物美价廉,在基层医院很是常用,但是,这些常见药物启用时,不同于多索茶碱、头孢曲松粉针等药物所使用低硼硅玻璃管制注射剂瓶,上盖是由氯化丁基橡胶塞和金属瓶封组合而成,用手一掰就可开启使用了。这种普通的玻璃西林瓶,还需要护士用小刀或开瓶器用力开启,不仅易造成护士的手受伤,而且开启后,可在瓶口顶端残留着锋利的毛刺,若不小心,就可造成皮肤粘膜的损伤,上述案例中的患儿,即是如此。
引以为戒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本案例虽不大,却是业内护理同仁用泪水和苦恼给大家换来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今天特意在微信平台把它晒出来,就是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