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上走,离王师傅的理发店有十米左右,是一家药店。药店的南侧,为阿干菜馆,七八十年代,阿干菜馆的小笼包子极为出名,味道鲜美。每天早晨一开门,手提铝制饭盒前来买小笼包子的顾客就源源不断,至中午12点不到,就已售罄。阿干菜馆南侧不远,就是阿干门市部,玻璃柜台一溜排开,里面摆满衣料百货,油盐酱醋,品种相当丰富。营业员大多是漂亮年轻的城里姑娘,但服务态度不是太好。后来门市部分配来一个男性小伙,是出身极好的贫下中农,没文化。上班第一天,遇到一个从云顶山马场村走十里地前来打醋的老人,请小伙子给打两斤醋,打完醋后,老人问多少钱,小伙说“一斤醋八分钱,两斤醋两个八分”。老人没上过学,不会算数,不知道两个八分,就是一毛六分钱。只得干着急地说:同志,两个八分是几毛钱,我算不来,我只会唱吴镇编写的阿干歌和河州花儿。没想到营业员也不会这简单的算数题。只能直着脖子硬声硬气地说,两个八分就是两个八分,几毛钱我也不知道。
阿干门市部斜对面,有一条浅浅的小巷,只有十来米深,里面住着一户刘姓人家。这家有一个叫福林儿的人,长相肥胖,靠养猪、*猪为生。他有一个侄儿,极有数学天分,不用笔,就能快速心算出“鸡兔四十九,一百个爪爪满地路”等当时看来相当艰深的数学题。长大后去了天祝开挖金矿,发财后移民去了澳大利亚。小巷旁边,就是临街的阿干邮局。当时邮局出售各种报纸杂志,如故事会、当代、十月、星星诗刊、语文报、辽宁青年、兰州晚报、青年晚报等,极受中学生和在阿干生活工作的知识分子的欢迎。
过了邮局,往东南走不远,就是两家临街面的菜铺子,正好东面一家,西面一家,窗对窗,门对门,两两相映,甚为对称。过了菜铺子,穿过一座桥,桥的东面是一条深巷,往里走,就是阿干小学,现在变成了阿干历史博物馆。巷口旁临街面为阿干肉铺。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居民买肉需要肉票,而且都希望能够买到肥肉,且越肥越好。买肉要排长长的队伍,能够买到上好的、不带骨头的肥肉,全凭运气。营业员是不允许你挑三捡四的,轮到什么就买什么。改革开放后的九十年代,阿干肉铺变成了一家酒店,取名悦月红。这时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婚丧嫁娶,都在悦月红酒店招待客人,生意相当火爆。沿肉铺子向上走不远,在道路的西旁,是一家五金店,兼买锅碗盆筷之类的家什。但最让下街生活过的孩子们印象深刻的是,这家五金店春节期间出售的浏阳鞭炮、大地红鞭炮、啄木鸟鞭炮,质量好,燃放起来响声洪亮,给那个娱乐贫乏年代的孩子们带来过无穷乐趣。再往上走,就到了西沟桥,桥的东边大街旁,全是五六十年代建造的青砖红瓦商铺。
桥的西过,就是阿干茶园子,曾经热闹繁华过不少年。
文: 华立成,兰州人,业余地方历史爱好者。
图:董国江 阿干镇人,曾为矿工,阿干地域历史文化挖掘研究者
此稿为华立成专供陇史荟独家原创文章
王文元原创作品
请关注 请转发
版权已保护,转载微我, 以免误伤,盗用必究!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