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老城之巅,坐落着城市的父亲山:它在清末胶澳设防之始称“凤台岭”;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改名为“俾斯麦山”;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企图长期侵占青岛又将其改名为“万年山”;青岛主权回归后才定名为“青岛山”。
登上青岛山,战争的创伤痕迹、一草一木都仿佛在诉说城市记忆……
一座纪念碑:悲愤忆英烈
苍松翠柏中,青岛早期工人运动领袖伦克忠烈士纪念碑矗立在青岛山上,讲述着烈士反帝反军阀的英勇事迹。红色,也就成为了青岛山的底色。
伦克忠于1894年生于山东章丘,幼年家庭非常贫苦,1916年进青岛四方机厂做工。1923年,他积极协助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创始人邓恩铭组织工友,成立四方机厂秘密工会。1925年2月,为改善工人工作条件,伦克忠带领1000多名工人向厂方提出五项条件,罢工持续9天,终获胜利。
“青沪惨案”发生后,伦克忠担任“青沪惨案后援会”会长,组织罢课、游行等活动。8月16日,北京各界人士在天安门广场召开了大会,追悼在青、沪、宁各地惨案中的遇害者,李大钊、宋庆龄及国民党人士于右任等出席了大会。伦克忠代表胶济铁路总工会作了长篇讲演。讲到激动处,他不胜悲愤,晕倒在地。
不幸的是,伦克忠等人在北京的宣传活动,让敌人恨之入骨,不久,伦克忠被捕入狱。伦克忠被捕期间被审讯多次,屡受酷刑,折磨得死去活来,深灰色的破衣裤都被汗水、血水渗透,但他始终威武不屈,正气逼人,1925年9月6日被枪*,年仅31岁。
1926年,伦克忠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青岛解放后,人民群众和工运战友也没有忘记伦克忠,他们赋诗怀念这位工人运动领袖:“伦理当寻救国路,克难应靠共产党。忠诚赤胆工运起,赞美声声著文章。”
一座纪念馆:讲述回归艰难事
驻足青岛山,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尽收眼底,这是时尚现代的繁华都市,是活力开放的黄海明珠。走进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走进青岛山炮台遗址,历史的警示依然有着新的启示。
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是全面展现一战对中国命运影响的场馆。远远望去,其主体建筑像一只昂首欲飞的和平鸽,鸽体头部下悬警钟,寓意“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走进博物馆,可见主题展览“还我青岛”中有“德占青岛”“日德战争”“苦难归程”三个部分。一件件珍贵文物、一份份档案资料、一个个复原场景,真实再现了自青岛建置至主权回归的艰难历程。
在博物馆展柜中,有一枚英国陆军部邮寄给中国劳工的奖章和实寄封,信封上的收信人姓名是刘道学。“刘道学当时远渡重洋在他乡牺牲,英国寄来了奖章和他的个人资料。”讲解员张晓悦告诉记者,刘道学的后人在得知建馆后,将这些遗物无偿捐赠。展柜同时展出的是华工身份证件和英国招工局的用工合同文本,合同上面不但写有每月工资,还注明了合同期。
2019年4月13日,博物馆联合世界知识出版社成功举办了《失落的勋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劳工》油画展,揭开那段快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印记,激励青少年从中吸取历史教训,自觉承担起振兴中华、铸造民族辉煌的历史使命。
创新讲解:让爱国信念深入人心
暑期的博物馆内,来了解历史文化的人们成群结队,大家通过讲解员的生动讲解以及档案照片、纪录影像、互动多媒体等多种展览形式,全面解读这一历史阶段和深刻影响,对青岛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有了认知,也感悟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