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是否使用苹果手机,似乎是个一点都不重要的问题。它更多地只是提供了硬件,而服务是由谷歌和亚马逊做了细密的覆盖。我相信未来是属于亚马逊和谷歌的。
我想不到一家中国的公司能够与亚马逊和谷歌相提并论。谁家既送食物,又提供原创影视节目?谁既给你提供搜索服务,又跑腿从附近超市买东西,还给你提供电信服务?谁提供了3-5日达、两日达、次日达、两小时达等选项让用户做选择?谁借用了集装箱的概念,按箱来收均一运费?
它们每家公司都像是一颗大树,有着非常发达的根系。你能够感觉到他们在下一盘大棋。这样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们对自身品牌的强调。亚马逊简练而具有识别性的微笑标志处处可见,他们甚至做了很多以“Amazon Basic”为品牌的日用品,比如我买的碗碟都印着这个牌子。在亚马逊上做关键词搜索,常常会出现Amazon Basic产品,平价,质量可靠。
在中国,我们一般不会想到,谁家既送食物,又提供原创影视节目;谁既给你提供搜索服务,又跑腿从附近超市买东西,还给你提供电信服务;谁提供了3-5日达、两日达、次日达、两小时达等选项让用户做选择;谁借用了集装箱的概念,按箱来收均一运费。虽然说中国的为数众多的商家背后也是少数几家公司在投资,但它们并没有强调统一的品牌,因此我们直观上并未感觉到它们是庞然大物。
5
如果说中国的商家在哪个方面是显著领先于美国的,那应该就是移动支付了。我们可以拿微信、支付宝付款,乃至于刷脸支付。
但是在休斯顿,银行卡和支票仍然是最主要的支付方式。去杂货店买东西,结账时人们是没法扫码支付的。尽管有些时候人们可以在自助结账和人工结账之间做选择,但都要刷银行卡。
有意思的是,我们认为美国的人工成本高,各个岗位都尽量少采用人工,但是休斯顿超市的收银台,除了收银员外,常常还会专门有一名工作人员帮客人往购物袋里装商品。他们会很礼貌地边把袋子递到你手里边对你说:“祝你有愉快的一天!”这让购物者感觉很好。冷冰冰的自助结账做不到这一点。
支票是中国人很少用的支付方式,但是在美国非常普遍。我在支付房租的时候,物业每次都会提示我用支票支付,因为刷信用卡会有较高的手续费。我在物业那里看到,财务的桌子上放着许多支票。看起来很多租户是用这种方式支付房租。最后我不得不告诉她,我刚来,还没有支票账户,没法写支票。
这时,她告诉我,可以去隔壁的Kroger杂货店开一张money order。这基本上相当于你花钱买一张支票,服务的提供者会收取小额的手续费。这是我在中国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做法,但是于美国人,这种支付方式让她感到踏实。
美国人的支付方式多样,包括信用卡、支票账户、储蓄账户、money order等,有时候你觉得他们也蛮花心思的,比如手机app做到了可以扫描支票来收款,不用你跑去银行或自动取款机上操作。
但是他们并没有一家公司像支付宝这样把这些支付方式汇聚到一个平台上来。不同银行间的隔阂还很大,办银行卡前需要看看它家的自动取款机在你的城市有多少;如果少的话,你去别家银行取款,手续费就高了。而且,这边在银行存钱,有各种服务费和罚款,一不小心,可能账户就被扣到负数。这是我们在中国的银行存款时很少担心的事情。
近年来,也有一些新兴的“银行”在改变这种局面。这里的银行打引号,是因为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它们发行银行卡,你可以去存款,但是它们实质上只是平台,它们跟多家银行合作。它们采取了不同以往的商业模式,免除了用户存款所有的手续费,让你能跨行取款,但同时也不会支付你存款利息。这种网络银行没有实体的营业厅,一切业务都是在网上完成。
美国的存款和日常支付方式确实跟中国的有诸多不同,需要适应。比如你开一个储蓄账户,那么这个账户就真的是让你“把钱放在那里而已”的功能,年利率可能低至0.01%,每个月也有严格的免费取款或支付次数的限制。
好在美国的投资理财渠道比中国丰富得多,人们有太多可以“存钱”的地方了,并不需要选择银行存款;当然,这是又是另一篇文章的主题了。
拿中国的任何一个仅仅送外卖或购买日用品的app与它们做比较,来表明哪里的生活更便利,其实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