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土豆 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一个坏土豆
陪我的国一起逆袭
这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举目看去,可以傲视全球。
日本经济总量从1.06万亿美元到4.94万亿美元,增长了2.7倍;
德国经济总量从8800亿美元到4.22万亿美元,增长了近5倍;
印度经济总量从1500亿美元到3.17万亿美元,增长了21倍,被认为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越南经济总量从110亿美元到3626亿美元,增长了32倍,被认为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之一。
中国呢?
中国经济总量从1800亿美元到17.73万亿美元,增长了近100倍;
中国创造了全球发展的神话,神话的意思就是没有国家会去和中国做比较,因为比不了。
不敢说人人都比原来好,但至少98%的中国人对比40年前的生活有了决定性的提升,那么按照逻辑和道理上说,中国人应该是全球最有幸福感和获得感的。
但可能很多人并非如此认为,躺平说和内卷说依然是年度热词,大家都觉得很累,甚至一度的流行语是:
我已经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
每次我写中国发展的文章的时候,还有不少人留言说我罔顾事实。
但是,对中国发展的数据又没有人可以质疑,因为无可辩驳。
那为啥中国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依然好多人觉得没有幸福感?
其实我可能遗憾的说,即使到了2035年,我们的百年目标已经实现,中国成为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或者说成为发达国家,可能很多人还是找不到幸福感和获得感。
因为幸福这个词,从来不是绝对的数值,永远是比较词。
幸福这个词,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往往和政治与经济并没有关系。
从来没有人规定或者能够计算出来,一个月挣多少钱,住多大的房子,有多少存款,就可以达到幸福的标准。
本来就没有数值。
幸福和失落,是怎么产生的?
比如你大学刚毕业,找到的工作一个月薪水2万块,你觉得幸福感爆棚,到春节回老家参加同学会,发现同学们起步2万,还有好多挣到了3万,还有几个同学进了500强的全球最强企业,顿时你所有的幸福感都没了,觉得压力山大,胸口压了块大石头,聚会上的每道菜吃到嘴里味如嚼蜡。
你大学毕业一个月就挣4000块,你觉得人生艰难,自己每天被生活毒打,到春节回家参加同学会,发现整体经济形势不好,一半的同学工作都还没找到,还在不少人在考研的路上奔命,你突然觉得如释重负,抬眼望过去天宽地阔,瞬间卸下了10万斤的包袱;
幸福从来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
你手中有一亿现金,你会开心吗?
或许你很不开心,因为你本来赚了5亿,刚做的项目一年亏了4亿,你每天懊恼的要死;
你所有的现金就2000块,你会难过吗?
或许你很开心,因为你努力工作,刚还了50万的巨额债务,现在无债一身轻.......
什么是幸福,有句话说的简单粗暴,但我认为很对。
当大家都饿的时候,你有馒头吃,而我没有,你就比我幸福。
而且对比从来都是找周边的人去比较。
中国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幸福感或许很难体会得到,比如说中国的高铁领衔全球,总里程占世界的66.3%,我们的出行极其便利,但是你会因为这个而喜气洋洋吗?
不仅不觉得幸福,还觉得生活本来就应该如此。
你要幸福除非就你一个人有坐高铁的特权,其它人都不给上车.......
美国到现在一条高铁都没有,搞了十几年楞是没搞出来,但是美国人会因此而悲伤吗?
中国是全球最安全的国家之一,美国的谋*率是中国的14倍以上,不仅枪战每一天,而且到处是暴力零元购,但是你会因此而每天喜笑颜开吗?
幸福感是个很有趣的事情,人人都在抱怨房价高,我从来没见有人说房子便宜的.......
最近,国家统计局在人口普查年鉴-2020中给出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我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41.76平方米,平均每户的房间数有3.2间。
而1990年,我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仅有7.1平方米,30年来,这一数字增长了接近6倍。
不敢说多的,至少90%的中国人的居住条件对比30年前有了跨越式的增长,但是,谁如果敢说我们的居住环境比原来好了,一定会被千人锤万人骂,认为是在帮利益阶层说话,大家都在抱怨住房问题越来越严峻了.....
这是为什么?
现在的欧洲经济,从各种数据来看,事实上越来越拉跨,舒尔茨刚跑过来马克龙也想过来了,这次我们的态度是你爱来不来......
美国的物价指数月月涨,很多城市的大街上到处是吸毒的,可是我们看西方世界的人还是那么悠闲,有足够的时间享受生活......
这是为为什么呢,不仅不觉得幸福,还好多人觉得压力越来越大了。
如果我来简单来总结,就是:
没有期待,就没有痛苦。
没有选择,就没有痛苦。
没有对比,就没有痛苦。
而这40年来中国高速的发展,给了所有人实现梦想和选择的机会。
这40年,中国是全球发展最快,整体变迁最迅猛,是最多人改变命运的国家,所有人都觉得压力巨大,生怕自己被时代碾压。
尽管很多人说阶层越来越固化了,其实,就算再怎么固化,我们对比其它国家,也有足够多的跃升的机会。
如果全球是一个学校,中国就好像是一个重点班,班级的所有学生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当然所有人都觉得压力巨大。
而无论欧洲还是日本,那才是真正的阶层固化,从来没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么一说,人家的王室,几千年来都是这样延续了下来。
比如,最近伦敦大学通过研究1851年至2016年的人口普查记录、选民登记表等数据,追踪了4万个英国姓氏在这165年间的迁徙历史。
结果发现英国最富裕的100个姓氏,包括Shapley、Evershed和Charter永远是最富裕的,而英国最贫穷的100个姓氏,则包括Ram、Scamp 和Pincher永远是最贫穷的........
100多年,几乎没有变化。
也就是说,努力还是不努力,结果几乎没有差别。
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这部享誉全球的系列纪录片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追踪拍摄十几个七岁儿童的成长经历,每七年拍一次,一直拍到他们63岁,发现这些孩子后来全部沿袭了父母所属的社会阶层。
而日本呢,你今天看日本的大企业,和50年前,甚至二战的时候没啥变化,大企业还是那些大企业,根本没给小企业发展的空间,也没有创新的土壤。
三菱、本田、索尼、日产、佳能......很多都在19世纪就创立了。
而今天中国的企业,腾讯、阿里、字节....有谁在30年前知道他们的名字?
不仅企业这样,政府也是这样,日本的政治是门阀世家制度,细田派和麻生派这两股最大的势力,从战前一直延续到今天。
神奇的是,在固化的社会,人们反而会生活得非常轻松。
这就好比60年代的时候,反正大家都一样,比如在国营大厂或者生产队,生活一成不变,没有那么多选择的机会,反正每天准时上下班或者挣工分,大家都是一样的,根本没啥差别,压根没啥心理压力。
但是到了80年代后,无数的机会扑面而来,任何一个选择,都将根本性的改变你的命运,让你过上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个时候,大家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你需要选择,你还要选择对。
你需要努力,但努力了都还不一定有结果。
我原来聊过一个问题,为啥欧洲足球运动发达?
比如说英国,人口只有中国的1/20,但是喜欢踢足球的孩子数量是中国的30倍以上。
为什么群众基础就比中国好这么多呢?
英国各个公立学校都高度重视足球,而英国几乎所有的平民阶层的孩子都上的免费的公立学校,而普通英国人从来不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那一套,反正在公立学校都是放羊,也没想过让他们通过读书来实现阶层跃迁,每天大把的时间去玩,那为什么不让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的体育项目呢?
所以足球是成本最低,最能让人开心的运动。
中国的家长们敢让孩子玩吗?
中国家长追求的是收益,要么去学习考大学,去改变命运,如果真要去踢足球,那要么就去做职业球员,去谋求一份工作。
总之,对孩子的安排都对他们的未来关联在一起,所以,中国的小朋友一定没有普通的英国小朋友过得幸福。
可是,一旦英国的小朋友读私立学校,立马就不幸福了......
英国只有7%的人可以读私立学校,但是这7%的人主导了英国的上流社会。
2019年,英国揭示了英国公私立学校在校园环境、师资力量、硬件设备、教学要求上的惊人差距。
平摊在每个学生身上,私立学校每个学生的办学经费是公立的20倍以上,不仅如此,私立学校学生的平均学习时长是公立学校学生的3倍以上。
从小学时代,就已经奠定了英国人未来的命运。
那英国家长会对自己的子女不能读私立学校而痛苦吗?
并不会,因为英国2600多所私立学校一年的学费,是普通英国人2-3倍的年收入。
所以,读不起,既然读不起,也就是没有选择,那有啥好痛苦的?
那为啥中国家长压力大,因为就算父母再穷,大家读的都是公立学校,孩子都有改写自己命运的机会。
有了选择,就有了痛苦,就要去鸡娃。
再比如在美国,普通家庭根本不会考虑让孩子去读哈佛这样的私立名校,因为不仅是一年5万美元的学费无法承担,更是不是成绩好就可以读的,需要推荐人、校友关系、社会活动成绩、体育表现、领导力等一系列的要求,这些都是需要钱来培养的。
而在中国,你只需要把自己往死里逼,高考考750分,你绝对可以读北大,因为就这一个条件。
学费就5000块人民币,你要5000块都没有,很方便的就把助学贷款申请下来了。
所以谁痛苦?
是中国家长比英国家长更加功利吗?
其实如果英国也和中国一样,40年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年年高速增长,无数人改变阶层,英国人心里也慌得一匹,也没时间去玩了,而去做「有用」的事。
德国法国也差不多,反正生活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几十年缓慢衰落,大家也不急,整个欧洲躺平,还不如去玩.........
还是那句话,没有*,就没有痛苦。
压根就没想过要阶层跃迁,所以干脆躺平,刹那天地宽!
在中国,你努力,就有成功的机会。
所以,究竟是选择努力还是躺平,这很痛苦。
在英国,压根不会给你这个痛苦的机会,因为结局已经注定了,所以就可以享受人生。
日本这样的国家,给了躺平的最好机会,因为就算你想创业,日本几乎没有新的企业能够成长起来。
独角兽企业,是在2013年提出的新概念,是指成立时间一般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
2022年,中国有312家独角兽企业,日本仅仅只有8家,中国是日本的近40倍。
而且日本的8家独角兽企业,还不是通过融资而成长起来的新企业,几乎都是日本财阀重新建设的新事业部。
创业,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日本人没有享受痛苦的机会......
所以,我在深圳看到很多年青人非常的痛苦,他们宵衣旰食的干事业,甚至007的干活,因为只要他们有好的想法并验证自己的模式,并且愿意努力,他们就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拿到社会融资。
而日本青年根本不需要经历这种痛苦,因为社会已经固化了,政治是家族门阀,企业是百年财阀,努力与不努力都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为啥住房条件改善了,但是大家都不幸福?
因为这40年来,农村人到县城买房,县城人到城市买房,城市人到省会买房,省会人到北上广深买房。
但是到北上广深买房难道就达成目的了吗?
还是没有,你起码得到汤臣一品或者深圳湾一号有套房吧?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还能值得更好的。
加入我是县城的人,我到城市买了房,我看着县城会觉得自己幸福吗?
不会的,因为我现在看的都是自己的小区,我对比的对象改变了......
所有人都实现阶层跃迁了,结果所有人都没有实现,于是所有人都觉得不幸福。
英国35岁以下年轻人拥有独立房产的比例是9%;
日本是这个比例是27%,中国的比例是47%;
但是为啥中国人最痛苦,英国人最快乐呢?
因为英国人就没这个目标........
我们总结下,为啥社会高速发展,而很多人觉得不幸福?
过往的40年,中国高速发展,创造了无数人改变命运的机会,让所有人都有了选择的机会,而有选择,就会有机会。
如果全球是一个学校,中国就是最核心的重点班,在重点班的压力一定比普通班大得多的多。
就如同18世纪的英国,那个时候的英国人,是一定过的没有现在惬意的。
如果英国人不想在血汗工厂里面996,大阴帝国给他们创造了无数的创业的机会,产生了无数新贵,虽然这些机会多数都是邪恶的......
他们可以到新大陆,也就是北美或者南亚或者澳大利亚去冒险,他们要忍受长达几个月的痛苦旅程,到了目的地后和当地土著互砍抢夺资源,或者到非洲去贩奴,或者去贩毒,或者到海上去做国营海盗,动辄就可能会丧命......
但在那个时候,也有无数的新贵产生了,而今天的英国,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既然没有机会,那就不如躺平,躺平最爽......
其次,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中国的产业,目前还不足够支撑14亿人都具有幸福感。
目前我们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产业升级,解决芯片、工业母机、生物制药、航空发动机这些高尖端技术产业,因为以上每一个核心技术产业,都能解决百万级的就业人口,并带来千万级的供应链和服务业人口。
为啥法国现在还能吃老本,还能悠闲的享受生活?因为法国有一批道达尔、空客、施耐德这样的高科技企业,还有一批LV、香奈儿、爱马仕这样的奢侈品企业,而法国只有6000多万的总人口......
中国如果要成为发达国家,要让所有人都有满意的工作,那么至少需要10个苹果,还需要有10个卡地亚。
可惜的是,我们还没有这么多的高端产业,高科技企业还被美国围追堵截。
要命的是我们还毕业了全球最多的大学生,于是就只能博士干硕士的活,硕士干本科的活,本科干专科生的活,深圳中学的老师都是博士起步......
你看从小努力读书,到最后却是这样的结果,还有800人追逐一个名额去搞国考,最后一个人幸福了,799个人不幸福.....
所以,我经常说,人口问题就是一个伪命题,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在产业和科技问题没有解决的前提下,生孩子的意愿一定是不强烈的。
什么时候中国有了20个空客或波音这样的企业,需要千万级的工程师,最后实在招不到人,连中专生都去实习培养经验,到了这个时候,你看大家还愿不愿意生孩子。
所以,我一直认为,对于有14亿人口的大国,内卷是一种必然,想要多数人幸福感爆棚,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我们到发达国家还有一段艰苦的科技之路,但在这条路上,整个国家的发展都会持续保持高速,而在这种高速奔跑的过程中,不会有人感到轻松,也没多少人真正去敢于躺平......
最后,躺平是一定不能躺平的,但怎么让自己的幸福感强一点呢?
其实可以学下中国,你看英国美国这些国家,从来都是比烂,一看到中国好了就抓耳挠腮,首相总统天天盯着别的国家,天天操别人的心,从来不看自己。
而中国从来只和自己比,目标从来都是聚焦于自身,永远是操自己的心。
因为和别人比,永远比不出一个头来,中国的智慧是:
我管你美国怎么做,我永远只做好自己。
我不和其它人比,只需要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