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电视台有个女主持人叫杨薇,你还记得吗?
1986年辽宁电视台推出了一档新的栏目《每天一字》,这个节目是辽宁电视台每天在转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播出的时长一个5分钟的节目。
这个节目在当年是辽宁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很多观众都对这个节目记忆犹新。
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就是杨薇。
杨薇并不是科班出身的专业院校毕业的主持人,她是辽宁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在1984年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做播音员的还是很少见的。进入电视行业之后,在周围那些不大确定的目光中,她从基本功练起,先后担任辽宁电视台新闻、文化教育、法治、环保、体育等各栏目的播音主持及记者、编导工作。成为了采编播全能型的且颇有成绩的电视人。
杨薇担任辽宁《新闻联播》的播音员达八年之久,并且任播音组负责人。还担任了新闻杂志栏目《本周30分》的主持人、编辑,由此成为辽宁电视台第一个采编播合一的节目主持人。尤其是在辽宁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30集《跟我学古诗》节目中。她独立担任了全部讲稿的撰写及主持工作。该片在中央电视台和数家省级台多次播出。让很多观众看到了杨薇的工作能力。
杨薇的第一次出镜是在1984年,在大学毕业前的一次半公开的竞争中,她得到了辽宁电视台播音员的职业。报到之后跟班练功三个月。便开始出图像口播新闻了。
要出图像的杨薇,抑制着喜悦,怀着忐忑,跟着播音组长走遍了沈阳的两大商业街,最后花了46元钱。买了一件无衬里的米色西装,花了7元钱买了一件普通的硬领白衬衫。下午3点她进入小演播室,熟悉的新闻稿件,她几乎能够背的下来。
化好妆,换上衣服,她硬着脖子平移着到了演播台前后坐好。为什么采取这样一种姿势?是怕自己做好的头发变了形,因为当时没有发胶之类的东西,只好一动不动的坐在了演播台前面,开口说:观众同志们,大家好!
杨薇生活照
对着摄像机第一次播音取得了成功,让她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接踵而来的让她头痛的不是业务本身,而是服装。在那个年代,衣服的样式还没那么多。没有办法,通过好几道关口的联系,与沈阳市衬衣厂取得联系,走后门儿才让人做了几件衣服。为了让自己上镜的服装更好看,她一有空就跑商店,在服装柜台前审视着每一件衣服的款式,颜色是否和节目一致,和节目的背景相衬,能否出图像。甚至还跑遍了沈阳的很多服装厂……
杨薇出镜服装上很是投入,要知道那个时候杨薇每月的工资还不到100元钱。
后来杨薇开始主持《每天一字》。这个节目让她名声大震也让她平添了很多的烦恼。因为这个栏目文字量大,经常是一次录完十天的节目,内容的枯燥。让她有一种要窒息的感觉。
有一次杨薇收到了来自抚顺的一位观众。她看完了信眼泪掉了下来,心中观众骂她像个病魔,精神不振,语调低沉。信写的十分尖刻。其实在录节目的那一天,杨薇正在发烧,昏昏沉沉,浑身发冷。她都不知道那一叠稿子是怎样咬牙挺过来的,至于表情语气都没有时间去顾及。观众的批评让她感到十分委屈。但静下来一下,杨薇说不能原谅自己,作为一个主持人,一定要用最佳的状态来为观众服务。
从读完了这封信开始,杨薇不管是在演播室里面对着镜头谈话,还是现场与当事者问答,都十分在乎得到观众的信任和尊重。用自己的真诚努力为观众服务。
1988年辽台开辟了《本周30分》这样一个电视社会新闻专栏节目,从辽宁《新闻联播》字正腔圆的播新闻。到社会新闻的说新闻有一个不同的感觉,杨薇面对这样一个新的挑战,她重新定位。积极参与策划,采编等环节,甚至选题决策等都参与其中,终于让这一新型的电视叙述方式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
杨薇在现场采访
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也让电视沾染了上了许多的铜臭。当年很多的电视台都有一档《请您欣赏》的栏目,就是把厂家的采访和文艺节目结合起来。在一段产品的介绍之后,再加上一段文艺节目。在现场录制的时候,往往很多的企业都要介绍一番公司的产品介绍之后还要说上一句;我们实行三包、代办托运。杨薇觉得这种所谓的广告语是不应该出现的。记得一次拍摄的时候,她采访一个企业的负责人,企业的负责人说:我们实行三包、代办托运。杨薇立即收回话筒,对企业的负责人讲这句话不要说。但是企业负责人执意要说,来来回回一共录了九遍。她和那个企业负责人吵了起来。这时编辑拉拉杨薇的衣袖说:让他说吧,人家给钱了。杨薇说:我要为节目负责,不能夸大其词,不能把一个好好的文艺节目变成了一个产品的说明书。
最后杨薇还是没有让那个企业家在她面前说出了那句话。杨薇说:做电视要有良心,不能给一些不法的商贩当托儿。
1964年出生的杨薇,如今已经60岁了,相信很多的辽宁老观众还会记得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