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高房山云山图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这幅《云山图》取北宋惯常的“全景式”构图,近景林木参天,中景平远开阔,远景白云蒸腾。既平易又跌宕,融南北于一炉,真大家手笔。王原祁虽一生专学黄公望,但同时也由于家学渊源博采众家之长,对宋元名迹无不悉心追摹。他曾赞叹古代绘画的丰富遗产,“上下千余年,名迹数十百种,然后知画理之精微,画学之博大如此,而非区区一家一派之所能尽也。”这幅《云山图》就是其仿高克恭的精心之作。特别是远景中云山画法,是典型的渊源于房山。而山石矾头的处理上还是吸收了黄公望的特点。
溪山逸兴 水墨纸本 壬午(1702年)作
款识:壬午长夏,仿子久笔似芝老年道兄,王原祁。印鉴:王原祁印、麓台、兴与烟霞会、埽华庵
此图笔墨娴熟,古朴淳厚,用笔涩而不滞,刚健凌劲又柔韧而富有弹性,坡石圆浑凝重,树木勾皴点簇细密精到,不拖不滞。景物位置或疏或密,虚实相生,平中寓奇,在不经意间又有着严谨的章法和隽永的笔墨形式趣味。以溪岸的曲折变化贯穿整个画面,图中正中是向溪中延伸的巨石,上有古树三两棵,在溪石丛树掩映之中有一茅屋。溪岸右上转折,层峦迭嶂,山岩之间、平坡上坐落一座凉亭,依山傍水,蜿蜒曲折的小径隐约渐次向上。开阔水面的对岸是山峦起伏的远景。远处的虚与近处的实,画面右边的疏朗与左边的密集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幅画构图是以鸟瞰法为宗旨,将诸多景物融集在这一条线里,使观赏者可以上下、左右细细观看,繁多的景物均历历在目,这就是此画成功之处。在布局上,或疏或密,疏密有致,虚实相间,落落大方,在平淡中见奇观,使全画豁然开朗,呈现出灵动活泼的一派生机。
溪山草阁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703年作
据题记可知,此图是作者“癸未”年即清康熙四十六年(1703年)62岁时所作。王原祁以“神完气足”为主旨习董、巨山水,他认为董、巨绘画具有“全体浑沦,气势磅礴”的特点,要体现这种特点,须章法通透,渲染分明,然能做到匠心独运、幻化出神实属不易之事。这幅《溪山草阁图》画作虽小,但构图饱满、气势宏大,不仅有王蒙细密的笔墨,还有五代董源和巨然气势雄伟、于严整中求变化的构图,表达着王原祁对理想山水“神完气足”的追求。画层峦叠翠,松林山舍,笔墨浑融而层次清晰,是其晚年杰作之一。深幽的意境以及山石的皴法都源于黄子久,用笔细皴,笔墨苍润,而生拙的用笔和多层皴染的画法则流露出作者“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的自家面貌。表现出作者成熟期的山水画风貌和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底。
层峦耸秀 镜心 纸本 1703年作
纵观王原祁一生的画风,早年跟随其祖父王时敏学画,他的山水画直接渊源于祖父而面貌更强烈,笔墨韵味亦更醇厚,致力于摹古,形式变化丰富。王原祁中年时期的作品,从摹古中脱出,形成自己的特色,笔墨比较秀润。后又受到王鉴指教,至六十岁时作画,已显示出一种“熟而后生”的老练,笔墨境界高妙。此作落款写“癸未冬日”,即康熙四十二年(1703),王原祁时年六十二岁。此图仿王蒙笔意,画面笔墨简淡,风格古秀,韵味醇厚,用干笔积墨法,先用笔后用墨,连皴带染,由淡而浓,由疏而密,反复皴擦,画面显得融和厚拙。笔锋颖幻,真率而意韵高古,生涩之处见纯熟。画面中累见笔笔交叠,全然不拘小节而直渲天然真趣。应为其晚年笔墨纯熟的佳作。
(图文来源个人图书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