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增琪、王莹、石铁英
—— 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忘记昨天就不会创造灿烂的明天。
- 抚顺铝厂——中国铝镁工业摇篮
翻开中国冶金工业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素有“中国铝镁工业摇篮”之称的抚顺铝厂创造了难以数计的第一,在众多的第一中,就有第一吨金属镁。镁,银装素裹,质坚量轻。如果您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老式照相机拍照,您一定会看到随着照相机“咔嚓”一声,出现一道夺目的闪光,这就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金属镁在空中燃烧的结果。因为镁在空中燃烧可以发出耀眼的光芒,人类便用它制成了闪光粉、照明弹和节日焰火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飞机,由于制造飞机需要重量轻、强度大、机械性能好,且容易加工和磨光的材料,于是镁及其合金就当仁不让地成了制造飞机的理想材料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宇航事业飞速发展,镁又成了制造宇宙飞船和人造卫星的“主角”材料,从此人们便给镁冠以“国防金属”、“带翅膀的金属的”美名。 为了翔实地再现昨天,展现那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第一吨镁诞生的前前后后,笔者和石铁英老师采访了几位亲历新中国镁工业的创始者。通过他们的回忆,并查阅了有关资料,于是,形成了此文。
解放前,中国没有自己的炼镁工业,仅在日本占领的东北地区,日本帝国主义大肆掠夺我国的矿产资源,利用东北地区的电力和廉价的劳动力于1938年成立了满洲炼镁株式会社,并在营口建了制镁工场,但一直没有投产。1942年满洲轻金属炼镁株式会社与满洲轻金属制造株式会社合并,称“满洲轻金属制造社营口工场”。该工场直到1943年10月才开始生产,1944年满洲轻金属制造株式会社营口工场脱离满洲轻金属制造株式会社,再度成立满洲炼镁株式会社,在营口工场附近着手建设一个设计能力为年产1000吨金属镁的新工场,但直到“八一五”光复时尚未建成。此外,1943年在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管制下,在石河成立了关东洲三菱镁株式会社,并建设了一个年产1500吨的金属镁工场,1945年8月,这个工场刚刚竣工投产不久,日本宣布投降即停产。1945年5月,在满洲轻金属制造株式会社制造所(抚顺铝厂前身)内,采用松甫梁作提出的炭化物热还原氯化镁炼镁法工艺,在当时的电解铝第三工场(镁厂现址)的东部,建了一个年产300吨金属镁的试验场,因“八一五”光复而中止。1945年9月25日,1000多名前苏联红军进厂,将机械设备和物资拆运走,同时日籍技术人员也回国了,技术资料也不知去向。国民党政府到东北接收后,不但没有设法恢复生产,工厂反遭到进一步破坏,所以解放后,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
解放初期 ,由于我国没有自己的镁冶炼工业,所用镁完全依靠进口。不仅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而且其价格非常昂贵,金属镁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此时,共和国的缔造者们早已意识到要发展中国的国防事业,就必须有自己的镁冶炼工业。1954年,抚顺铝厂镁车间的建设计划被列入国家“一五”重点建设计划,抚顺铝厂镁车间建设工程项目,出现在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的《关于苏联政府援助建设和改建的156项工程协议》之中。1953年9月,根据中苏两国签订的协议,决定从前苏联引进技术,建设一个年产1200吨商品镁,并考虑能扩大到年产3000吨商品镁的镁厂。1954年1月,重工业部批准了设计任务书。在原设计中,厂址设在原日本留下的营口镁厂旧址,后经苏联专家进行了实地考察后,认为营口镁厂的厂房腐蚀严重,没有利用价值。建议将镁厂设在抚顺铝厂,这样既可利用铝电解一期工程的剩余直流电压,不必重新建水银整流所,同时还可以利用一些闲置的旧厂房,并可共同使用生活福利设施,不仅对建设有利,还能节约大量的建设投资。1954年2月21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了设计任务书,并以“重工业部丑字第64号”文件下达,原文如下:2月21日重建丑字55号电悉:东北镁厂厂址同意设在抚顺。规模定为年产1200吨,产品方案中暂不考虑镁粉及铝粉生产方法,同意用液氯氯化法,请即依此原则编制计划任务书。国家计划委员会1954年2月21日。1954年3月8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用苏联提出的在抚顺建一年产1200吨商品镁之镁厂恢复草案。1954年7月22日,技术设计得到国家计划委员会的批准。
二、中苏两国签订协议在抚顺铝厂建设镁厂
根据中苏两国签订的协议,全部设计由苏联列宁格勒镁设计研究院承担,苏方提供部分设备及人员培训和帮助开动投产等工作。在抚顺铝厂建设镁厂的计划确定后,立即开始了筹建工作。为更好地掌握和使用引进的技术,把抚顺铝厂镁厂建设成为国际上一流的镁冶炼企业,国家有色金属局从全国有色金属企业一〇一厂、四〇一厂、五〇一厂、沈阳冶炼厂、苏家屯加工厂、湖南电厂等单位抽调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来到了抚顺铝厂。1954年9月,他们集中到长春地质学院进行了俄语学习后,组成了赴苏实习组,并作出了明确的实习分工。1955年4月,赴苏联实习组成员们带着党和政府的重托,带着人民的期盼,登上开往苏联的国际列车。到达苏联莫罗托夫省别列兹尼克镁厂后,实习组成员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实习工作。为了尽快地掌握镁冶炼技术,使其为我所用,实习组成员白天听讲课、参观工作现场、深入班组实习,晚上整理学习笔记、记学习心得、翻译技术资料、交流实习体会。到了节、假日他们也无暇去游览苏联那美丽的风光。氯化炉旁、电解槽边、铸造机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洒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一年,整整一年,365个日日夜夜,他们在远离亲人的异国他乡忍受着对祖国亲人的思念,克服了语言、生活习惯的不适、水土不服等诸多困难完成了实习任务,带着学到镁冶炼技术和管理经验,带着建设新中国镁工业的信心,登上回返伟大祖国的列车。1956年6月,抚顺铝厂镁车间正式宣告成立。首届党政领导班子走马上任。镁车间成立后,领导班子成员和技术骨干们一边组织人员编写技术培训教材、制定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一边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一边进行小型试验,同时,让职工轮流参加试验生产劳动,通过理论和实验的结合,职工很快就掌握了生产技术,为正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6年年初,国家根据国内镁需求量不断增长的实际情况,决定将镁车间建成年产3000吨精镁的规模。一次建成5台竖式氯化炉、16台电解槽、4台电热坩埚炉及相应的附属设备,并取消工艺不太成熟的原设计的焦化工序,将镁电解槽电流强度由原设计的5万安培提高到6万安培。基建投资预算为1954.4万元,并要求镁车间必须在1957年建成投产。1956年4月,镁车间建设工程在一阵喧天的锣鼓声中拉开了帷幕。矿建公司、金属结构公司、机电公司、筑炉公司、烟囱公司、管道公司等一支支施工队伍,陆陆续续开进了镁车间建设工地。
三、领导和职工合力打响建设镁厂的攻坚战
钢筋、水泥、红砖、混凝土构件运进了施工现场。汽笛声、马达轰鸣声、劳动号子声交织在一起,协奏着一首雄壮的建设交响曲。
日伪时期的旧厂房加固好了。配料工程奠基了。 氯化炉、电解槽先后具备了投产条件。 120米高的混凝土烟囱拔地而起……为了尽快结束新中国不能生产镁的历史,建设者们克服了施工水平低、材料缺乏、工艺复杂、质量要求严格、施工工期短等重重困难,在抚顺钢厂、沈阳青城子耐火材料厂、大连工矿车辆厂、大连造船厂的鼎力协助下,仅用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快速、优质、低耗地完成了基建施工任务。从此,捷报频传:1957年10月26日,碎矿配料部开动试车,生产出了第一批“索列尔”氯化炉料。1957年12月25日,第一台镁电解槽正式通电启动,生产出了第一包粗镁。1957年12月30日,是中国冶金工业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
下午1点,人们不约而同地走进精炼工段厂房。总厂有关领导到了,上级领导到了,下班的职工留了下来。精炼厂房内人头攒动,他们要亲眼目睹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隆隆作响的拖车从电解厂房拉来了粗镁,在精炼工人的精心操作下,火红的粗镁溶液由台包注入了精炼坩埚,搅拌器上下搅动,镁液在坩埚内翻滚着,不时地发出耀眼的火花。
人们屏息注视着,场内格外宁静,仿佛可以听到每个人因激动而剧烈的心跳。精炼结束,铸造机开始转动,工人们在有条不紊地操作着。 下午3点10分,第一块镁锭在铸造机的另一端诞生了!至此新中国不能产生镁的历史,正式宣告结束。掌声雷动。人群沸腾了!在场的干部、职工聚集在一起握手祝贺。年轻的小伙子们拥抱在一起,高声呼喊着:“我们成功了!中国有自己的镁了!”此时此刻,多少心酸和成功的喜悦交织在一起,让这些中国镁工业的创始者们百感交集,眼泪从他们的眼眶里涌了出来。这是欢乐的泪、幸福的泪啊!是啊!为了结束新中国不能生产镁的历史,他们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啊!
四、不能忘记建设镁厂的功臣
从一张张图纸的绘制,到厂房的砌筑;从金属结构的焊接到设备的安装;从氯化炉的启动到第一块镁锭的诞生。哪一件不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哪一桩不是他们劳动的成果。请记住他们的名字:尹禄、张文普、刘万达、李身修、王新法、孙殿文、谢荣和、李凤、高志尧、胡达明、文自泽、韩薇、韩菁如、宫长福、黄志高……还有许多许多。他们的名字将永远载入中国镁冶炼工业的史册。从那时起,抚顺铝厂便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的国防事业提供了大量的金属镁产品。翱翔在蓝天的“银燕”上有抚顺铝厂生产的镁!扶摇直上九天的洲际导弹上有抚顺铝厂生产的镁!遨游在太空的人造卫星上有抚顺铝厂生产的镁!……截止到1998年,抚顺铝厂共生产金属镁10万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5%。这期间还为金属镁冶炼企业输送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推广了一大批自己研制成功的新工艺、新设备,为我国的镁工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抚铝”人创造了镁工业史上的第一,书写了镁工业壮丽的昨天、辉煌的今天。时至今日,因诸多原因,国家宣布抚顺铝厂政策性*,部分技术骨干支援兄弟铝厂,尚有一部分转制成立了中铝公司抚顺铝业公司。专家和技术骨干们也一定会在兄弟工厂续写镁工业更加灿烂的明天!“抚铝”的“镁”之光芒让我们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