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是自然形成的生物化石。也许图腾上的龙是真实存在过的生物?或者也可能是几万年前存在的一种巨型爬行类脊椎动物?
这种生物和恐龙类似,但和恐龙相比拥有更大的体格,数量也比较少,只在如今河北邯郸一带活动。这些石龙也许原本是一个群体或家族,因为一些意外,比如泥石流这样的自然灾害被掩埋在泥沙之下,之后逐渐形成了化石。
这个说法并不能十分站得住脚。首先从身体构造来说,龙只能说是人类幻想出来的生物,因为骨头无法做到又薄又能承受住巨大的体重,其次其构造也不像骨头那样分明;而且此前从未发现过这样的古代生物,类似的生物痕迹太少。
二是认为石龙是三万多年前的人类所制造的。这些石龙的结构复杂,龙骨表面有疑似保护层的物质,每节龙骨都是差不多的大小,观察衔接处,能看到节与节之间有粘接材料将每节龙骨像积木一样拼接起来,且材质类似水泥,很牢固。
认为石龙是出自古人之手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们的位置和朝向都有规律可循,不像巧合。十条石龙依次排开,大龙在中,其他小龙在其两侧,左五右四分布,龙头均朝向东北,间距相当,摆成了“十龙阵型”,像是为了某种宗教仪式所造。
这个说法有些道理,但仍有破绽。第一是这样的大型雕刻作品,若是人为制造多少都会留下记录,但翻遍了古籍,也没有发现相关的文字记载,何人为何建造的石龙,在文献中找不到任何踪迹。
而且,栩栩如生的龙头并不是“原装”的,而是村里人自己制造后装上去的,最主要的龙身部分无法证明有人为痕迹。
三是自然形成的地质现象,这个说法也是目前最有说服力的。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的李庆辰教授等专家们仔细地考察后,得出了这些石龙是天然的,是自然的产物的结论。
李庆辰教授说:“我认为这些石龙是古河道沙被钙质胶结形成的。卧龙岗上呈现出像波浪一样的地形,这种地形容易出现在有流体,有分散性颗粒的地方,比如有水有泥沙的海边、河边,或是有风有砂石的沙漠。”
他进一步解释说:“现场勘查时并没有发现任何海洋动植矿物的痕迹;从地质学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得知石龙形成的时期,邯郸地区并没有海相方面的记录,所以排除了海底沙沉积的形成的可能。”
对于类似脊柱的部分,李庆辰教授是这样说明的:“我们通过对石龙周边环境以及同位土层的对比分析发现,追溯到石龙形成时期,这里的古河道沙受当地气候影响,会逐渐干燥脱水,体积变小,坚硬固化。”
“而沙体脱水收缩的过程中,因为泥土总是比沙子“变小”得更快一些,长期影响下,就变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两边下凹,中间凸起,像骨头一样的形状。如同皮肤太干燥会皲裂,泥沙固化到一定程度时也会断裂,其中的颗粒分布均匀,平均受力,就会等距离地断开,变成一节一节的样子。”
至于龙爪这些部分,李庆辰教授也有对应的解释:“河道是有很多小分支的,它们和主体一样经历了同样的变化过程,经年累月之下就成了‘爪子’。”
“另外,会有十条石龙的原因是古河道会不断改道,平行移动,改道后剩下的河道会堆满沙子,同样会形成古石龙,于是就有了如今看到的相对平行的分布。”
龙头人为制造的说法也得到了古石龙景区负责人的承认,他表示当年挖掘时因为不科学的方法以及自然因素影响,导致石龙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龙头都是残缺不全的,都是无头长身,如今看到的龙头都是几年前修复的。
于是李庆辰教授自然形成的说法有比较强的说服力,并得到了科学界的普遍支持,但还不能以此下定论,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取得更确定的证据来加以佐证,这也是科学严谨态度的体现。
03 建立博物馆,弘扬龙文化石龙这一地址奇观随着专题节目的热播引起了全国上下的注意,当地十分重视,建立了石龙博物馆,除了供人观赏外,也是对石龙的一种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