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最新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题库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2-12-12 15:29:45

2020年8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A )

A.刘踝 B.王阳明 C.许慎 D.朱熹

2.“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出自( B )

A.《尚书》 B.《周易·系辞上》

C.《荀子·不苟》 D.《礼记·中庸》

3.“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出自( D )

A.《论语·雍也》 B.《史记》 C.《汤刑》 D.《孝经》

4.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是在( C )

A.隋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5.历史的显著特征表现为族群的代兴。它的朝代是( A )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汉代

6.用“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变更的是( C )

A.庄子 B.墨子 C.邹衍 D.徐光启

7.《徐霞客游记》的作者是( C )

A.徐光启 B.徐世昌 C.徐弘租 D.徐达

8.“牛李党争”发生在( A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9.《步辇图》的作者是( B )

A.曹不兴 B.阎立本 C.吴道子 D.张置

10.战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阴阳家是( B )

A.商鞅 B.邹衍 C.墨翟 D.惠施

11.古代国家礼义制度大致分为( C )

A.“三礼” B.“四礼” C.“五礼” D.“六礼”

12.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问世于( B )

A.唐初 B.北宋 C.南宋 D.明初

13.大力提倡“移孝作忠”的是( D )

A.汉朝 B.隋朝 C.明朝 D.清朝

14.首次将脉诊法规范化的医学专著《脉经》成书于( B )

A.汉代 B.西晋时期 C.唐代 D.北宋时期

15.“余既滋兰之九吭兮,又树蕙之百亩”。这内容出自( A )

A.《离*》 B.《湘夫人》 C.《九歌》 D.《天问》

16.汉代,将儒学定于一尊的是( B )

A.汉文帝 B.汉武帝 C.汉景帝 D.汉元帝

17.提出“知先行后”观点的是( A )

A.程颐 B.王阳明 C.王夫之 D.陶渊明

18.《太平广记》成书于( B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9.“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这一诗句的作者是( C )

A.李白 B.杜甫 C.陆游 D.苏轼

20.《法华经》源于( D )

A.伊斯兰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佛教

21.提出“五十而知天命”观点的是( C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22.儒、佛、道的融合造就了新儒学,它就是( D )

A.程朱理学 B.玄学 C.禅学 D.宋明理学

23.汉语词汇对其他民族词汇的广泛吸收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停息,“车站”的“站”,就是借用于( B )

A.满语 B.蒙古语 C.维吾尔语 D.朝鲜语

24.在《乐论》中提出“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观点的是( C )

A.季扎 B.白居易 C.荀子 D.屈原

25.王羲之“意在笔先,然后作字。”的主张出自( D )

A.《周易》 B.《文心雕龙》 C.《诗品》 D.《论书》

26.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A )

A.仓颉 B.蔡伦 C.张衡 D.司马迁

27.素有“一汤十变”美称的是( D )

A.川菜 B.粤菜 C.湘菜 D.闽菜

28.1907年,发文主张中国废弃汉字,改用“万国新语”(世界语)的是( D )

A.黄遵宪 B.梁启超 C.胡适 D.吴稚晖

29.秦代“书同文”正字运动中,把各诸侯国原有的文字统一为( B )

A.金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30.骈文体是汉代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体,全盛期是在( C )

A.秦朝 B.汉朝 C.南北朝 D.隋朝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我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 ABCDE )

A.长城 B.杭州西湖 C.大足石刻 D.福建土楼 E.五台山

32.我国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有( ABCD )

A.黄山 B.泰山 C.峨眉山 D.武夷山 E.长白山

33.属于清代的文学作品是( ABCD )

A.《红楼梦》 B.《儒林外史》

C.《聊斋志异》 D.《桃花扇》

E.《水浒传》

34.古代晋商曾有四大商帮,分别是( ABCD )

A.船帮 B.驼帮 C.车帮 D.马帮 E.黑帮

35.道教信仰老子的“道”,把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衍生为三个世纪。它们分别是( ACD )

A.洪元 B.太元 C.混元 D.太初 E.太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文化名称中的“文”:

(1)“文”的本意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2)在古代汉语里,它的意义有所引申: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加工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37.物质文化遗产:

(1)即有形文化遗产。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的定义,它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

(2)及在建筑样式、分布均匀或与坏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38.墟:

(1)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墟”。人们通过赶墟,把多余的农副产品售出,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和农器具。

(2)广东佛山一带,明代有三墟六市,清代上升为六墟十七市。相近的墟期之间,交易品种互不重复,以利商贸。

39.商幌:

(1)这是坐商招徕顾客的特定符号。 我国自宋、元、明以来,商幌增多,大致有实物幌子、实物附属品幌子、商品模型幌子、旗帘幌子和灯具幌子等。

(2)辛亥革命以后,兴起了新式的理发业,以灯具为商业标志,后来的理发店已不再使用双股音叉了。现代的药店也都用灯具做商幌,表明夜间营业,昼夜服务。

40.祭灶仪式:

祭灶仪式灶台是居室内第二个兼用于生活与祭祀的设施。中国人信仰灶王,奉之为家神,平时,人们在灶台上供神龛,两边贴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给了他一个永不退休的地位。到了腊月二十三,全家举行祭灶仪式,吃灶糖、唱《祭灶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41.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答:

作为亚欧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虽然地形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1)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接在一起。

(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实际上也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发生过人群交流的。

42.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答:

(1)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游,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的解放,是主观形态的解放,他并不否认矛盾,他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他也不否认吝观现实,只是强调超越的生活。摆脱、超越的方法就是"齐物”,即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坏等主观倾向看外物,实际也就是打破人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限制。

(2)老子“无为”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到庄子这里改造为对世界的态度。子有着强烈的现实感,对生活中各种欺压、纷争、污浊,有着深切的感受和极端的无奈。

43.“天人合一”观念的含义。

答: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主要包含两层意义:

(1)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2)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44.元朝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

(1)元朝统一对历史发展也有许多积极影响,其中之一是民族的融合。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同元朝征服者-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

(2)元朝在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北方生产的恢复。经过金灭辽国和元朝极其残酷的统一战争,北方大部分地区荒残不堪,元朝统一后,也采取了劝课农桑的措施,使北方经济有所恢复。

45.传统商业活动的类别。

答:

(1)互惠交换。这类传统交易与追求商业盈利无关,交易活动属于社会互惠性质的等价交换行为。

(2)行商经营。这是读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

(3)坐商经营。这是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坐商经营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有钱庄、银号、商行等规模较大的贸易集团。

46.宗族事务的主要内容。

答:

宗族事务主要有以下内容:管理宗族的机构;宗祠活动;族产管理族谱编修,祖墓祭扫;族学教育;尊卑区分;族谊互助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7.为什么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难度很大?

答: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难度很大,因为它们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度的个性化。

它们是创造者个人智慧的结晶,在传承中丰富完善,形成特色和流派,所以完全是个性的,这种成品与它的初创者和优秀的传承者更新者是难以分开的。文化艺术品种的生命力寄托在艺术家的创造力中,它们的载体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任何一种物质。所以,抢救和保护主要是针对通过两种传衍而产生的代表作而言的。提倡普及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品种,为抢救和保护创造一种环境。民众的参与有利于产生新的专门家,但无法代替专门家。

(2)传承的经验性。

它的传承和积累是经验性的,因此不可能是大规模的。在中国文化史上,这些品种有两种传承方式:一种是没有离开土壤的群体自发的传衍,另一种则是父子、师徒口耳相传,参悟体验。这些品种不是不可以普及,但是一旦普及,那部分非物质的精华就会有所失落甚至大量失落。

(3)浓缩的民族性。

具有这些内涵的文化成品,经过每个时代的过滤,形成精品,积淀了各时代的精粹,保留了最浓缩的民族特色。它们是民族灵魂的-部分,随民族的兴亡而兴亡。它们是超时代的,因此可以传世;但完全的跨民族移植时难以做到的。

48.怎样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因材施教”?

答:

(1)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財。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他特别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特长,弥补学生的不足。如《论语先进》记载,子路和冉有同样向孔子询问“闻斯行诸”的问题,但由于平日里子路过于冒进而冉有过于退缩,所以,孔子就要求子路不要闻斯行之”,而要求冉有“闻斯行之”。

(2)勐也十分强调因材施教,他认为,人的天性是相同的,但由于后天的修养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他把对学生的教育分为五种情况: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伍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3)唐代的孔颖达继承了子的这种思想,提出了“师当随材而与之”的教学主张。他认为,教学不能按教师的主观意愿行事,而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决定教授的内容和进度,“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啥之可也。如果教的内容已经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那就宁愿停止;如果-味地进而不顾其安”(《礼记正义学记》),结果只能造成学生的负担过重,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