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辑《七里香》词云图为例,其中有“外婆”“思念”等个人化用词。 制图:罐头辰
上一代人,其实很避讳把自己的感受说得很清晰,《水中花》也好,《听海》也好,或者是《忘情水》和《一千个伤心的理由》也好,其实都是把自己的悲伤情绪做了一个相对模糊化的处理。非情歌的部分,比如李宗盛的《凡人歌》,Beyond的《海阔天空》和周杰伦的《双截棍》相比,最大的区别,想必各位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来,过去的歌手追求的是意义感和文学性。
可是淡江中学刚刚毕业不久,喜欢机车,喜欢功夫,喜欢把帽檐往下拉的那个男孩彼时才不管这些,他就是想用音乐表达自己所爱所憎、所思所想,可就是这种看起来很私人的表达,却达成了更加一呼百应的效果。
周杰伦出道前曾给刘德华写过一首《眼泪知道》,据传刘德华看后拒绝的理由是“眼泪知道什么?”而给张惠妹的《忍者》和《双截棍》也均是以相似理由被退歌。这其中固然有周杰伦那时籍籍无名的因素,但我们的确也很难想象张惠妹唱《忍者》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在周杰伦代表的千禧世代横空出世前,并没有人意识到:大人,时代变了。
本世纪初的年轻人,已经不再喜欢上一代人试图代表千万张面孔的表达方式,所以其他歌手在当时,即便销量上能接近甚或短暂地超过周杰伦,但无人撼动他代表了年轻人精神图腾的地位。而在后来,周杰伦也逐渐成为Y2K世代的文化代表。
周杰伦不同阶段爱用的词有哪些不同?
周杰伦歌词爱用词性分析。 新京报制图 许骁
对比发现,周杰伦不同时期的歌词高频词汇,其实区别没有想象中这么大。依然是直接、自我感受为主的简单词汇。
所以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觉得周杰伦变了?诸多分析少有写到点子上,最本质的原因其实有三个:团队变了、嗓子变了、生活变了。
先来说团队,尽管方文山和黄俊郎依然是周杰伦歌词创作的主力军,他也依旧维持了唱片内所有作曲都由他本人包办的记录,但专辑的编曲团队在杰威尔音乐成立后,就从林迈可、洪敬尧和钟兴民这些老朋友变成了后来的黄雨勋,周杰伦的专辑封面也不再由聂永真团队设计。
而早先周杰伦MV里那些奇思妙想的镜头和概念,很多也由阿尔发唱片的部门完成,尽管后来周杰伦、方文山和杨峻荣创立杰威尔时,带走了阿尔发营销部的巨炮等人(比较熟悉他作品的歌迷,对经常在他歌里出现的巨炮一定不陌生),但阿尔发的企划部却散了。随着周杰伦对整张专辑的把控力度越来越强,过去的一些风格便难得再窥见。
而嗓子变了,则是个让人很惋惜,却也不得不承认的事实。2014年的《哎哟,不错哦》里《手写的从前》,新专辑里《错过的烟火》,都是非常好听的金曲——但,如果发行时间往前推10年甚至20年,放进《七里香》甚或是《八度空间》,可能就会是比肩《园游会》乃至《晴天》的程度。而在《最伟大的作品》这张你能听到无数过往风格的作品里,让人从2004年或2007年的歌曲氛围里忽然出戏的,就是从前他会升调的地方,现在的作品里忽然降了下来,说一句周杰伦的歌迷听起来可能有点刺耳的话——由于歌手的嗓音注定是流行音乐里无可替代的主乐器,所以其实现在,编曲混音也都需要配合他人到中年的声音。
歌曲主题亦是如此,从第1张到如今刚刚发行的第15张专辑,哪怕是他本人作词所占比例相对比较少的《十一月的萧邦》和最新的这张,也都是他阶段性的生活的反映。想必关注周杰伦的朋友都知道,这两年他一直在看展、赏画、玩艺术品,所以就有了《最伟大的作品》这样的致敬。尽管才华和乐感让他依旧稳定发挥,但大概很多人所评价的“没内味儿了”,可能除了嗓音、概念之外,最大理由是走向巅峰的周杰伦已经无法让我们在他的歌里投射自己的生活。
然而,嗓子变化,也来自于他卖力的现场演唱,再高的key也都次次用真音顶上去;歌曲主题的变化,是他始终把乐迷当朋友,依旧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与审美趣味;团队的变化,则是阿尔发被打包出售后的选择,人到中年之后,似乎周杰伦才放下对此事的芥蒂。
作者的话:
希望本文总结的周杰伦创作脉络,这些高频词汇与主题的总结,能让你回忆起循环着听周杰伦的时光。周杰伦唱“路还在闯,我还在创”的时候,其实我还是忍不住又把《分裂》《上海1943》这些老歌重听了一遍。
2004年夏天,我初中的暑假,那天同学打电话告诉我,周杰伦新专辑有得卖了,我跨上自行车,飞速骑向音像店。当时的我还不知道,后来的二十年里,我会一遍又一遍地怀念在自行车上大汗淋漓的那个下午。
我们割舍不下的究竟是年轻的周杰伦还是自己?
这个问题已经注定难有答案。
撰稿/罐头辰(乐评人)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