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东南沿海斗海浪,一个在西北大漠战风沙。前不久,一对特种兵兄弟“隔空龙虎斗”的故事迅速刷屏。
哥哥宋祥立,在第73集团军某特战旅服役;弟弟宋益立,是第76集团军某特战旅一名二级上士。由于兄弟俩不在一个单位,很多战友也是通过微博才得知他们的故事。
最先对他们的故事有所感知的,是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镇邮递员。在当地,一些快递会印上特殊的三角符号——这通常代表部队寄来的喜报、奖章、证书等物品,邮局会优先配送上门。久而久之,邮递员们都知道,宋家两兄弟是军人,而且都是特种兵。
前些年,新沂市人武部政工科科长刘仲安和市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专程来到宋家探访,并拍摄了一部宣传短片。此后,每逢学校放假或者入伍季,附近的乡亲们就会带着自家孩子过来“取经”。
在母亲周慧看来,是否送孩子参军,看似需要百般斟酌,实则早已心中有数。回望两个儿子的成长历程,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愿望不断叠加,最终造就了特种兵兄弟的故事。
宋祥立(左)和宋益立儿时合影
特种兵兄弟的军旅梦想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钰凯 通讯员 李锦超 葛 斌 黄佳杰
第73集团军某特战旅二级上士宋祥立。刘 坚摄
藏在照片里的梦想
时隔8年,再次来到民兵训练基地,二级上士宋益立有一种刚入伍的错觉。
午休时间,准新兵们在宿舍练习叠军被。一名身材偏瘦、皮肤黝黑的男孩叠得格外认真。这让宋益立想起自己刚入伍时的情景——新兵班长总是喜欢用“又黑又瘦”来形容他。
现在,宋益立已经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特种兵。3月中旬,在家休假的他,受江苏省新沂市人武部的邀请,为即将步入军营的准新兵讲述自己的军旅故事。
“作为土生土长的家乡人,宋益立的个人经历更容易打动年轻人,从而增强他们投身强军事业的使命感、荣誉感。”新沂市人武部部长李威说。
宋益立的手机里存着两张和哥哥的合照——一张拍摄于2002年,那是母亲带兄弟俩拍的五周岁纪念照,他们身上迷彩款式的童装是母亲特意挑选的;另一张拍摄于2022年,那是兄弟俩第一次同时休假探家,母亲特意让两人都穿上军装合了个影。
从迷彩童装到威武军装,20年,一个家庭的梦想终于成真。
父亲宋明军年轻时就有当兵的梦想。遗憾的是,当时家中现实情况不允许。虽然没当成兵,但父亲一直保持着每天跑步锻炼的习惯。
两个儿子长大后,父亲就带着他们一起跑。通常,父子三人从家门口出发,沿着省道一直跑到父亲上班的地方。无论刮风下雨,他们很少放弃。在父亲看来,坚持跑步格外锻炼吃苦精神。
与父亲朝夕相处,孩子们越来越了解父亲,特别是那个错失的心愿。
“我爸一喝酒,就给我们讲当年他没去成部队的遗憾。”宋益立说,儿时的自己就对父亲心心念念的军营充满好奇。
“部队究竟是什么样?”兄弟俩把家里有关军事的光盘翻出来,反复观看。
那时,父母为兄弟俩做好了成长规划——或者努力读书考大学,或者锻炼好身体去当兵。
大儿子宋祥立天性活泼好动。一番斟酌后,父亲决定将兄弟俩送去一所文武并重的武校。当时,小儿子宋益立并不想习武,父亲就和他约定——先陪哥哥去上一年。
一年后,宋益立改变了想法,决定留在武校。那时的他并不知道,这个决定,将改变自己和哥哥未来的人生。
2010年9月,兄弟俩同时考入一所武术职业学院。辅导员岳朝坤与兄弟俩相处了5年,看着他们一点点长大成人。
岳朝坤记得,在一次植树活动中,她要求学生们自己挖坑、栽树、浇水,以此磨砺他们的意志力。当时,体格偏瘦的宋家两兄弟配合默契,不光植树速度比别人快,还将树坑修饰得十分整齐美观。
每年开学前,父母都会反复强调:习武,是为了保护人而非欺负人。日积月累,这种理念在兄弟俩心中深深扎根。
一次,兄弟俩去河边玩,偶遇一个孩子溺水,便立即下水救人。“他们也是孩子,才比那个落水的小孩大一两岁。”事后,大人们忍不住为兄弟俩捏把汗。母亲却很自豪:“两个孩子从小就有军人气质。”
在家门口的那条省道上,兄弟俩遇到过一支车队,车上坐着许多穿迷彩服的军人。两个孩子不由举起右手,向解放军叔叔们敬礼。
驾驶室里,一名军人向孩子们回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那样子,帅极了。就是在那一瞬间,兄弟俩决定长大后当兵去。
兄弟俩暗中较量的一年
3月底的一天,新兵欢送仪式接近尾声。新沂市近百名准新兵戴着大红花乘车相继离开。欢送队伍中,有人偷偷抹着眼泪,有人激动地挥手告别。
相似的离别感受,很容易让父亲想起自己当年送子参军的情景。
那是2015年,兄弟俩报名参军。辅导员岳朝坤一度认为,两人会选择去同一支部队:“他们总是形影不离,看到其中一个,就一定能找到另一个。”
填写部队志愿的那一刻,兄弟俩都觉得:是时候分开了。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不同军种的特种部队——哥哥选了海军,弟弟选了陆军。“想有些不一样的体验。”兄弟俩异口同声地说。
对于这个选择,母亲早有预感。以前,她总喜欢给兄弟俩买同款衣服,什么都买双份。然而再长大些后,两兄弟常会一起挑选并试穿不同款式的衣服,然后换着穿。
当年,由于特种部队名额紧张,大儿子宋祥立意外落选。他把弟弟刚发的新军装“抢”过来,穿在身上。这让父亲一度产生错觉,以为两个儿子都选上了。
宋祥立有些失意,父母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母亲。小儿子登车的那一瞬间,她心里五味杂陈,既感到高兴又万般不舍,泪水不禁在眼眶里打转。
切身体会到“儿行千里母担忧”后,母亲想把大儿子留在身边的想法越发强烈。父亲甚至为宋祥立找了个汽修师傅,想让他跟师傅学一门手艺。那段时间,宋祥立参军的念头慢慢淡去。
转折出现在3个月后。年底,一家人受邀来部队参加宋益立的新兵授衔仪式。
来到第76集团军某特战旅营区,宋祥立好奇地打量着一切。他先来到400米障碍场,尝试翻越每一个障碍;接着,他跑到综合训练场,和一辆退役坦克合了个影;然后,他又转到攀登楼、伞降训练场、特种兵长廊……
那天恰是车炮场日,营区内的猛士车倾巢而出,看得宋祥立眼睛直发亮,“越看越想当兵”。
回家后,宋祥立像着了魔一样开始锻炼身体,3公里、单杠、俯卧撑,一项不落。
也许,就是从那时开始,兄弟俩的“隔空龙虎斗”便开始了。那个曾与宋祥立朝夕相处的熟悉身影,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和他分开过。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赶超弟弟。
兄弟俩打小就喜欢较劲。一次暑假,两人刚从武校回家,就在家门口比赛翻跟头。路边做木工的老爷爷看得入神,停下手里的活计,不停地鼓掌:“这俩小伙有劲,真厉害!”
在家的日子里,宋祥立学完修车手艺后,专门到当地特警队实习。日子虽然忙碌,但他的耳边一直萦绕着一句话:不当兵,后悔一辈子。于是,第二年征兵季,宋祥立瞒着父母再次报名参军。
在一群年轻小伙子中,接兵干部吕士卿一眼便相中了宋祥立。“他虽然个头不高,但精气神很足,还一口咬定‘要当特种兵’!”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吕士卿仍记忆犹新。
这一次,宋祥立如愿踏入军营,穿上了和弟弟一样的迷彩服。就像植树后,树苗接二连三地长出新芽,这背后蕴含着浇不灭的热爱和渴望。
那些聚少离多的日子
宋祥立还未入营,弟弟的两张荣誉证书已经寄到了家里。接到喜报,母亲很高兴,专门将家里的一个柜子清理出来展示这些证书。
这一幕,宋祥立牢牢记在心中。他暗下决心,要比弟弟争得更多的荣誉。
来到新兵连,自认为体能素质很过硬的宋祥立就遇到了一个对手——一名练过体育的战友。每次跑3公里他总比宋祥立快十几秒。
宋祥立为自己制订了严格的“加餐”计划:从3公里逐渐加到5公里、10公里……每当坚持不下来时,他就给自己一巴掌“提提神”。
一年后,宋祥立终于跑赢了那名战友。“他连我的‘尾灯’都看不到了。”宋祥立自豪地说。
现在,宋祥立的3公里跑成绩遥遥领先,比同为特种兵的弟弟还快一分钟。虽然兄弟俩经常“隔空”比拼,但他们入伍这些年来,其实只有两次“交集”——一次是去年休假,两人的假期重叠了13天;另一次是哥哥出差,中途顺路回家,与休假在家的弟弟聚了一晚。
聚少离多的日子里,母亲养成了看电视里军事频道的习惯。她特别喜欢特战主题的军事节目,看到紧张处,总会攥着拳头,为屏幕里的官兵加油,好像他们就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那次,电视中播放一则部队参加抗洪救灾的新闻。画面上,一名年轻士兵背着一名老乡从快要垮塌的房屋中刚转移出来。谁知,老乡心疼家里的钱,又想返回去拿。那名士兵见状,调头就往屋里走。一旁的村支书死命拦住了那名士兵。
这个场景让母亲看得直落泪:“这就是解放军该有的样子。”
以前,母亲会把想对兄弟俩说的话写在便条上,作为一种情感的寄托方式。现在,全家人建了一个微信群。母亲有什么心里话,都会在群里留言,等待孩子们有空时再回复。
见不到孩子的日子里,兄弟俩从部队寄回来的那些奖章、证书成为父母的精神慰藉。“这是我们家的宝贝,看到它们就像看到孩子们。”父亲说。有一次,快递寄丢了小儿子的“最佳跳伞员”奖牌,父母为此伤心了好几天。
母亲明显感到,两个儿子似乎一下长大了。以前,他们很少主动表达对家人的关心。现在,他们会在电话中嘱咐爸爸、妈妈不要太累,让爷爷、奶奶注意身体,还会督促妹妹好好读书。
相比于远隔千里的家人,战友们更明显地见证了兄弟俩的成长。在第73集团军某特战旅“龙虎榜”上,哥哥宋祥立榜上有名——他是该旅400米渡海登岛障碍的纪录保持者。
在第76集团军某特战旅,每当接到重大任务,战友们总能看见宋益立第一个报名。“出征打仗,以身许国。”这是宋益立对军人价值的理解。
年年岁岁,一家人用各自的方式,对抗着时间和空间形成的距离,心与心之间越贴越近。
那天,母亲迎来了邻居一家老少五口。她热情地带他们参观了家里的荣誉柜。两个儿子寄回的奖章、证书已经把柜子塞得满满当当。
聊天间隙,母亲将水果递给邻家男孩,问道:“想和哥哥们一样去当兵吗?”那个平时很调皮的男孩突然腼腆起来,用力点了点头后答道:“想!”
一张新的全家福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2022年10月,兄弟俩共同在老家举办了订婚宴。仪式上,全家人商量要拍一张大合影留念。
弟弟宋益立挽着未婚妻朱柳,站在母亲的右侧。他们是在母亲的撮合下相识的。那年休假的最后一天,两人一见钟情,一直聊到深夜。
第二天,宋益立就归队了。“只要他休息,就会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朱柳说,这是她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有一次,宋益立执行一个重要任务,“失联”了好一阵。后来通电话时,朱柳带着哭腔说:“你到底去哪儿了……”
那一刻,宋益立告诉自己,一定好好守护眼前这位好姑娘。今年2月,两人领了结婚证。
父亲的左侧,是哥哥宋祥立和未婚妻陆畅。他们从小相识,如今再次相遇,3个月后情定终身。
母亲曾经问过宋祥立:“你们这么快就决定结婚吗?”宋祥立肯定地回答道:“我们性格合得来,喜好也一样,就是她了!”
那天,宋祥立带着来队的陆畅参加了一场篝火晚会。等陆畅为即将退伍的老兵唱完一首歌后,宋祥立播放了一段特别的视频——由数十个镜头组成的求婚集锦。
为了制作这段视频,宋祥立利用休息时间整整录了2个月。视频播完,在战友们的喝彩声中,他拿出钻戒深情地问陆畅:“你愿意嫁给我吗?”
“我愿意!”尽管许多时候两人只能在视频中见面,但陆畅毫无怨言,“我爱的人守护着大家,我要守好我们的小家!”
去年,母亲不小心摔伤了胳膊。当时父亲在外出差,两个儿子也都执行任务无法休假。于是,两个未过门的儿媳妇就轮流来照顾母亲。
随着快门按下,一张新的全家福定格了一家人灿烂的笑容。母亲将照片摆进柜子,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两个姑娘人美心善,和我们也处得来……”
哥哥宋祥立和陆畅憧憬着未来:“到时,我们想要两个孩子,一男一女。等他们长大,都去当兵!”
弟弟宋益立和朱柳倒没想那么多:“男孩可以去当兵,女儿的话我们可舍不得……”
兄弟俩相继踏入军营,他们不服输、敢较劲,虽相隔千里,但始终朝着同一个梦想奋进。这背后,除了兄弟二人的努力拼搏,还凝聚着整个家庭的默默支持。这些,都给了他们足够的底气在军营大展拳脚、建功立业。
从向往军营到投身军旅,一家人持续多年的梦想终于成真。曾经那些微小的愿望,在漫长持续的付出中,一步步成为现实。
未来,全家福还会更新。那个火热的梦想,将一直延续下去。
成长横切面
让青春之花绽放军营
■第76集团军某特战旅中尉 马小虎
和宋益立初次见面,是5年前。那天,我到连队报到。在营区门口迎接我的宋益立,向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跟随他的脚步,我们的青春之路自此开启。
平时,我习惯叫宋益立名字的谐音“伊利”,偶尔开玩笑时也喊他“蒙牛”。我们的第一次合作,是2019年的伞降训练。当时,我还是个新排长,对跳伞既兴奋又恐惧。面对离机、吊环着陆动作等陌生的伞降课目,我一头雾水。特别是需要两人默契配合的叠伞训练,更让我担心。
那时,宋益立是连队的文书。他主动跟我说:“老马,咱俩搭队吧?你做我的副手。”一个新排长,一个小文书,我俩这个组合不被大家看好。
不出所料,叠伞训练开始后,我俩每次都排名老末,伞衣边总是歪歪扭扭,伞绳也是犬牙交错。我俩就像泄气的皮球,在训练场上提不起一点精神。
一天下午,叠伞训练结束,我俩又垫了底。看着其他战友抱着降落伞相继离开,我沮丧地抱怨起来。宋益立突然笑着对我说:“老马,这么好的机会,咱俩再练一会儿吧!”
那一刻,我看到宋益立眼角的光在夕阳的余晖下越发坚定。从那以后,我俩每天都会主动留下,多练一会儿。晚点名后,我们又一起背记伞降理论,学习降落伞操纵和特情处置要点。那段时间,我连做梦都是在和宋益立一起叠伞。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叠的降落伞变成了全连的标杆。实跳开始后,宋益立成了首跳队员,完成了当年满场次实跳,我也顺利完成了人生“第一跳”。
任务结束后,宋益立计划回家探亲。当时,他已经一年半没有休假了。谁知,他离队前一天,部队又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他果断放弃休假,第一个报名参加。
2022年年初,我离开连队,担任营参谋,开始在新的赛道上奔跑,与宋益立朝夕相处的日子逐渐变少。
前几天,我给宋益立打去视频电话。看着屏幕中熟悉的战友,过去的一切仿佛历历在目:我们一同呼吸子弹在靶场烧灼的空气,一同感受凌晨的哨音如何刺穿梦境,一同欣赏夜训时抬头就能望见的繁星点点……我知道,我俩的战友情,就像那朵绽放蓝天的伞花,已经牢牢印在心底。
曾经,我们如孩童般稚嫩,如幼苗般需要人呵护。在军营的历练与磨砺下,我们各自收获了独一无二的迷彩青春和无论多久也忘不掉的战友情,成长为铁骨铮铮的军营硬汉。
当青春之花绽放军营,我想,那便是我们最美的模样!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王钰凯整理)
来源: 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