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存正在指导学生吹唢呐。 李阳 摄
刘桂存正在指导学生吹唢呐。 李阳 摄
中新网唐山4月13日电(白云水 孟潮)4月13日,河北滦州,暖春的鸡冠山开始披绿,刘桂存又在教授学生练习吹奏。“现在还坚持给孩子们做指导老师,就是希望继续挖掘好苗子,将唢呐演奏这门传统民间艺术扎实地传承下去。”刘桂存说。
刘桂存是河北省滦州市九百户镇刘庄村远近闻名的“喇叭大王”。8岁开始拜师学艺的他,已经与唢呐相伴67年,培养出的学生及弟子超过千名。
唢呐,在中国民间又叫“喇叭”。广泛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广受百姓喜爱。
刘桂存出生于一个唢呐世家,其祖辈所创制的刘氏唢呐技艺在冀东一带十分有名,特别是他的父亲刘珍,以吹奏声音响、底气足见长,人称“刘铁嘴”,在冀东乃至东北享有盛誉。
刘桂存正在指导学生吹唢呐。 李阳 摄
“小时候,我想学喇叭,可父亲不同意,认为没前途。爷爷就偷偷教我吹奏小曲儿。后来,我瞒着父亲拜另一位唢呐艺人为师,学了一年就有模有样了,父亲知道后也终于同意让我学这个了。”刘桂存说,他现在还保存着祖父留给他的唢呐,这个唢呐有百余年历史,喇叭口已有破损,虽然不能再吹奏,但是代表着老一辈唢呐艺人对后辈的传承,十分珍贵。
作为刘氏唢呐的第四代传人,刘桂存从小耳濡目染,8岁拜师学艺,12岁登台演出。19岁入伍参军后,10年的文工团演员经历,又让他的唢呐演奏水平更上台阶。
1976年,刘桂存退伍回乡,被分配到滦县评剧团工作。“基层表演机会多,演奏水平也逐渐得到老百姓的好评和专家的认可。”刘桂存说。
1995年,刘桂存第一张专辑《唢呐王情话》出版。2010年,他被评选为唐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吹歌传承人。
刘桂存正在改写简谱。 李阳 摄
在滦州,皮影、评剧盛行时期,唢呐是这两项民间艺术的伴奏乐器之一,群众基础广泛。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大众娱乐项目日益多元化,观众严重分流,唢呐艺人们只有在农村年节或婚丧嫁娶时,才有演出机会。所以,学习唢呐演奏的人越来越少,这让刘桂存有些担忧。
想要传承,曲谱万万不能丢。这些年,刘桂存整理了大量流传于民间的唢呐曲谱。他把古老的民间大杆喇叭几千年传下来的工尺谱改为简谱,让曲谱变得通俗易懂,才更容易传承。
这次改变让以前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变为学生识谱试吹,学生接受起来既降低难度又节省了时间。刘桂存的这一行为,得到了河北省著名唢呐演奏家任启瑞的认可。
为了增加艺术表现力,刘桂存在唢呐演奏技法上,也进行了大胆尝试,形成了一套更为成熟的“大喇叭小吹”技法。这种技法是将原来用小喇叭演奏的曲目,改用大喇叭来演绎。“小喇叭音域窄,声调高,音质坚锐,而大喇叭音域宽,音调柔和婉转,表达感情更充沛。这么一改,表现力更好。”刘桂存解释说。
如今,年过75岁的刘桂存还成了一名网络达人,他经常在某直播平台进行唢呐演奏直播,拥有6万粉丝。他表示,希望通过网络将唢呐声吹进各地粉丝心里,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