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饮有节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延年益寿的基本保证之一。饮食失宜是引起或加重脾胃疾病的最常见病因,严重者还可能危害生命。以下结合临床脾胃病患者常出现的症状,从饮食适宜、饮食有节、食不偏嗜、饮食清洁四方面,谈谈此类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
饮食适宜
临床胃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有胃痛、吐酸烧心,胃镜下见有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此类人群不建议多吃酸、辣、甜、硬的食物,因为这时胃常处于高酸分泌的状态,酸性食物可以助酸;辛辣食品(如辣椒、胡椒、芥末等)更是直接刺激胃黏膜;甜食吃多了也会胃酸分泌增多;硬的食物,在这里主要指未发的面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死面(如烙馍、手抓油饼、炒面等),相对不易消化。
上述食物都易导致胃酸分泌过多,从而腐蚀刺激胃黏膜,引起疼痛等症状加重,或导致胃病复发。此外,胃胀时应少吃豆类、薯类食品,多吃这些食物会产气过多,使腹胀加重。
饮食适度
合理的饮食是促进病体康复的主要环节,若饥饱失常就易导致脾胃病的发生。过饥易致脾胃失养,气血生化之源缺乏,久之气血衰少而为病;过饱则会损伤脾胃,使食物不能及时消化,导致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消化不良、腹泻便溏等食伤脾胃之症。《素问·痹论》亦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说。宋代严用和《严氏济生方·宿食门》云:“饥饱失时,或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遂成宿滞。轻则吞酸呕恶,胸满噎噫,或泄或利,久则积聚,结为癥瘕,面黄羸瘦,此皆宿食不消而主病焉。”因此,饮食有节,饥饱有常,是预防、防止脾胃病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慢性胃炎尤其是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尤其应注意不要饱食,并少吃油腻食物,因为油腻食物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过多的胆汁又会加重胆汁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亦不能饮食偏多,因为此类患者大多脾胃虚弱,稍多食则易出现饱胀、嗳气等症。
食不偏嗜
若食物的性味与疾病的性质相适应,就能起到预防疾病和辅助治疗的作用。反之,饮食偏嗜则易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从而促使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或诱发其他疾病。如过食生冷则易损脾胃阳气,而引起胃痛、胃胀、饮食不宜消化、大便溏泻等;过食辛辣或嗜酒无度,可使胃肠积热,而致牙龈肿痛、胃痛、胃腑灼热等;过食肥甘厚味或煎炸之物,可致湿热痰浊内生,导致呕吐、反胃、恶心、泄泻等。故饮食要“谨和五味”,调配合理,不可偏嗜,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藏气法时论》)。
饮食清洁
《金匮要略》曰:“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饮食不洁可引起胃肠疾病,出现吐泻、胃痛、腹痛、痢下脓血等症状,还可能导致肠道寄生虫病,症见腹痛、嗜食异物、面黄肌瘦、肛门瘙痒等。误食有毒食物可致中毒,导致剧烈腹痛、吐泻,甚至昏迷,严重者危及生命。所以,必须保证食物的新鲜清洁,防止病从口入。
总之,脾胃病患者平时如能做好上述点点滴滴,不但能够使治疗过程更加顺利,促进脾胃病痊愈,还能有效防止病情复发。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2年12月1日 作者:李墨航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