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怎么样,郑州机械研究所名气大吗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2-12-16 04:55:28

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怎么样,郑州机械研究所名气大吗(1)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丁亚菲 特训生 张玉静/文 受访者供图

近日,第七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公示名单发布。

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郑机所”)研发生产的“生物质发电用齿轮传动装置”,作为单项冠军产品,出现在名单中。

这是郑机所首次获评“单项冠军”产品,也是郑州首次有“单项冠军”产品入围。

有多厉害?填补国内空白,产品国内市占率约60%

在郑机所66年的成长历程中,研制填补国内空白的首台(套)新产品就有180余个。

这家企业有多牛,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样一家企业中,“生物质发电用齿轮传动装置”为何能脱颖而出,成为单项冠军产品?在郑机所高速传动事业部总经理杨林杰看来,这跟生物质发电契合国家战略不无关系。

2017年底,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通知,指导各地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落地。这之后,包含垃圾焚烧发电、农林废弃物燃烧发电等在内,利用生物质所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的发电相关需求,皆迅猛增长。

近年来,随着对环保的重视,以及“双碳”战略实施,生物质发电愈来愈受资本追捧。

杨林杰解释,所谓生物质发电,是由燃烧生物质的锅炉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驱动汽轮机,汽轮机带动发电机转动进行发电。为了提高机组效率,需要先提高汽轮机转速。“同时,受国家电网参数限定,发电机转速又必须恒定3000r/min。这就需要在汽轮机与发电机之间增加减速箱,对汽轮机输出转速进行降速,来满足发电机的要求。”

应用于汽轮机发电机组的“生物质发电用齿轮传动装置”,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事实上,国内南高齿、重齿等企业也拥有该装置的研发和制造能力,但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且只能用于小功率发电机组传动装备,大功率传动装置需依赖进口。

而郑机所研制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质发电用齿轮传动装置”,解决了该产品“功率等级大、服役工况复杂、功耗大”的三大国际行业难题,打破了我国该产品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的不利局面,填补了国内空白。据杨林杰介绍,该款产品在全球的市占率约为35%,国内市占率在60%左右。

有啥秘诀?独特模式,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在大众难以直接感知的装备制造领域,郑机所一直是个传奇又特别的存在。

作为国内机械行业唯一一家多专业综合性研究所,它曾经拥有齿轮传动界“八大金刚”,是我国齿轮传动、新型钎焊材料和化学标样等行业的技术归口单位,还建有15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行业服务平台,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220余项。

是什么秘诀,让这样一家“老牌企业”,一直保有科研、创新活力?

在杨林杰看来,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我们的优势、秘诀,就在于我们拥有这些科技创新的人才。”

与很多企业不同,郑机所有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杨林杰向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透露,在郑机所,所有人进来都要先搞技术,“在相关技术领域摸得差不多了,才能放到其他岗位上去,包括经营销售。也因此,现在我们公司人才引进准入门槛就是985、211高校的研究生。”

他解释称,郑机所的产品都属于个性化定制,经营销售人员跟客户谈业务时,需要技术作支撑。“售后的一些小技术问题,需要销售人员自己去解决。另外,在跟用户接触的过程中,他们还需要收集用户的科研需求,弄清楚哪些是难点、哪些是我们的优势,支持我们不断去进行产品迭代、产品创新。如果他技术实力不强,可能对用户的真实需求根本不敏感。”

也因此,在郑机所,经营销售人员很多曾是技术岗位里的骨干成员,要充分参与国家研发计划的执行。

针对齿轮专业,杨林杰专门做过统计,“纯做技术的员工,占我们正式员工的60%~70%。”

从科研院所到如今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这些科技创新人才,是郑机所最大的底气和优势。

有啥经验?重视创新,舍得在研发上花钱

如今,创新早已融入了郑机所的血脉里。

杨林杰和他所带领的团队,已经在能源领域寻找新的机会。

当前,俄乌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事件深刻地影响了国际能源格局,能源行业正在经历“根本性变化”。

杨林杰说,未来,郑机所不仅会在生物质发电方面继续发力,还将在燃气轮机发电机组领域进行技术储备。“这种发电方式,不再通过烧锅炉、用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而是直接燃烧天然气,通过气体去发电。这样,到了夏天,不需要用暖、需要用空调的时候,就可以直接通过天然气,调峰发电。”

对于这新一轮的技术迭代,杨林杰希望,未来3~5年能够完成。

到那时,郑州的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一定会更多,竞争也会更激烈。

但在杨林杰看来,不管是专精特新、隐形冠军,还是单项冠军,注重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可能并不能像我们这样,拥有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强大的科技创新团队。但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只要努力,总有机会。”

他认为,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国家科技创新的导向在变。很多年前,国家重点专项或者重大研发计划,大都是高校、科研院所作为牵头人,企业参与。现在,国家很重视成果转化,不少重大研发计划都交给了企业来牵头。”

有了科研团队,还要舍得在研发上花钱。杨林杰说,郑机所今年的研发费用是1.3亿元左右,占营收的10%左右。“有了人才和投入,自然也就有了企业所需要的成果。”

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再到制造业单项冠军,已经成为登上制造业“塔尖”的必经之路。

想在这条路上走得长远,惟有重视创新。杨林杰强调,“没有创新,你很难生存。”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