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种调查指向了在热尔雨林生活的动物们。在非洲,人们经常捕猎野生动物食用,有的更是深入雨林,去抓捕如猴子般灵长类动物卖给他国(德国曾经爆发的马尔堡病毒便与此有关),还有的人会捡回病死的动物遗体食用,正是这些动物将病毒传染给了人类。世卫组织的医学专家认为,埃博拉病毒可能来源于某些种类的蝙蝠,例如果蝠;同时,大猩猩、猴、鹿等野生动物也都有可能。但是截止目前,没有确切的证据能够明确病毒的来源。
世界抗击“埃博拉”
面对西非埃博拉疫情,世界各国都提供了大量援助,捐物、派人,协助非洲人民对抗埃博拉病毒。同时,世界各国也在积极研发疫苗,应对未来可能的冲击。
2014-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率队赴非洲疫区完成埃博拉疫苗临床试验,是第一个在境外开展临床研究的中国疫苗 。
2014年11月26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宣布,美国制埃博拉疫苗已成功通过临床试验,接受疫苗的志愿者均产生了抗体,且未出现严重副作用。
2016年12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由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的疫苗可实现高效防护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的未来
《血疫》作者普雷斯顿说:“从一定意义上说,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什么是免疫反应?它指的是机体对于异己成分或变异成分做出的防御反应。也就是说,地球把人类当作了异己成分,人类的泛滥和行为侵害了地球的健康,地球不喜欢容纳如此多的人类,就释放出病毒,*死人类,维持生物圈的平衡。
伤痛的地球
埃博拉病毒,就是大自然展现出的强大力量。然而,人类从来没有放弃与病毒的抗争 。尤其是那些抗争在一线的病毒学家、医学家,他们同病毒打的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枪林弹雨,唯有生物防护服内的孤独和面对恐惧时的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