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不易,谢绝转载!!!)
第二*军五兵团是冀鲁豫军区部队和豫皖苏军区部队组成。从冀鲁豫军区走出的第1、第7、第11纵队都在该兵团。16军有红军血统,两个红军团。17军命运多舛,掩护刘邓*军南下大别山后,隶属陈粟西兵团建制坚持冀鲁豫根据地斗争,历经血战,至淮海战役前归建,冀鲁豫军区后期的5个旅合编为1个军。18军有新四军血统,是我军多次军改后,保留建制最完整的部队之一,在二野系统再没有保留这么完整的部队了。网友可以找找看,看其他系统有没有和18军这样保留这么多部队的军队。各团纵向沿革,仍请关注夜猫子各军分区主力团系列文章。
第5兵团,司令员杨勇(上将),政治委员苏振华(上将),副政治委员张霖之(未授衔),政治部主任甘渭汉(中将),副参谋长潘焱(少将),副主任石新安(少将)。辖第16、第17、第18军。1949年8月,甘渭汉调离,王幼平(未授衔)代政治部主任。
1949年2月17日,第2*军奉命将中原*军第1、第11纵队和豫皖苏军区等部队合编,组建第5兵团。所辖第16、第17、第18军分别由中原*军第1、第11纵队和豫皖苏军区与冀鲁豫军区部队编成。
1950年1月,第5兵团兼贵州军区。1950年5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第5兵团番号取消,其所属部队归西南军区建制。
第16军,军长尹先炳(大校),政治委员王辉球(中将),副政治委员戴润生(少将),参谋长杨俊生(少将),政治部主任吴实(未授衔),副参谋长胡超伦(遇难)。辖第46、第47、第48师。1950年2月,王辉球、戴润生调离,陈云开(少将)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第16军前身是第1纵队,由冀鲁豫军区部队和豫皖苏军区部队组成,被誉为“长白猛虎”。
1945年9月22日,冀兽豫军区奉命抽调军区主力部队,在河北清丰县柳格集地区组成晋冀鲁像军区第1纵队(亦称杨苏纵队)。辖第1、第2、第3旅。司令员杨得志(上将),政治委员苏振华(上将),副司令员曾思玉(中将),副政治委员张国华(中将),参谋长赵东寰(少将),政治部主任崔田民(中将)。赵东寰因病,卢绍武(少将)继任参谋长。
第1旅由第8军分区所辖第4、第6、第7团组成。旅长杨俊生(少将),政治委员邓存伦(未授衔),副旅长齐丁根(少将),参谋长李觉(少将),政治部主任任国章(大校)。第2旅由第11军分区所辖第10、第12团和第1军分区第3团组成。旅长尹先炳(大校),政治委员戴润生(少将),副旅长郑统一(大校),参谋长王晓(1961年少将),政治部主任裴志耕(少将)。第3旅由第10军分区第20团、第9军分区第16团和第8军分区第2团组成。旅长李东潮(未授衔),政治委员陈云开(少将),副旅长温先星(1961年少将),副政治委员郑思群(未授衔),参谋长詹仕山(授衔不详),政治部主任郑思群(兼)。
1945年10月,军区组建新基干六团。第1纵队参加邯郸战役后,于11月10日奉命北上。同时,新基干六团划归第1纵队建制,随纵队北上。张国华留冀鲁豫军区。12月,第1纵队调归晋察冀军区建制。
1946年3月,第1纵队整编,每个旅原辖3个团整编为2个团。第1旅以第7团为基础,补入新基干六团,改称第1旅第1团;原第4、第6团合编,改称第1旅第2团。第2旅以原10团为主,与第3团合编,改称第2旅第4团;以第12团为基础,补入热河独立团第1、第2营,改称第2旅第5团。第3旅以第2团与第20团合编,改称第3旅第7团;以第16团与热河独立团第3营合编,改称第3旅第8团(一说,第20团为墓础,补入热河独立团第3营,第16团与第2团合编)。各旅主要领导未变。
1946年10月下旬,第1纵队第3旅撤销,所辖第7、第8团分别划归第1、第2旅。原第3旅领导陈云开、温先星、郑思群调任第1旅政治委员、副旅长、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1旅辖第1、第2、第7团。第2旅主要领导未变,辖第4、第5、第8团。12月,第1纵队南下,重归晋冀鲁豫*军建制。杨得志、曾思玉留晋察冀军区。苏振华任旅长兼政治委员率部南下。卢绍武因病也留晋察冀军区,李觉任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仍为崔田民。
1947年3月16日,第1纵队与第7纵队合编,仍为第1纵队(也称杨苏纵队),辖第1、第2、第19、第20旅。司令员杨勇(上将),政治委员苏振华(上将),副司令员赵基梅(病逝),参谋长潘焱(少将),政治部主任王辉球(中将),副主任吴实(未授衔)。同时,撤销第21旅和第19旅第57团番号。第21旅第61、第62团分别划归第19、第20旅建制。第7纵队沿革见夜猫子#第二*军所属部队沿革及去向五兵团#第18军。
1947年8月7日,第1纵队作为右路,随刘邓*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2月15日,鄂豫军区根据中原局、晋冀鲁豫*军决定,第1纵队第19旅整编为鄂豫军区第2、第3军分区,撤销第19旅番号。第55团随旅长昌炳贵到军区,归军区直辖,第61团随政治委员李士才到第2军分区,第56团主力编为6个连的小团随副旅长傅春早到3军分区,该团第2营编为4个县大队。
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第1纵队改称中原*军第1纵队,仍辖第1、第2、第20旅。
1949年2月19日,第2*军奉命,在沈丘将中原*军第1纵队改称第16军,第1、第2旅改称第46、第47师,豫皖苏军区第2军分区独立第4团、军区第1团、第4军分区第7团和第5军分区第28团合并组成第48师。第20旅调出改编为第18军第52师。
1949年9月,第16军随第5兵团进军大西南。
1950年1月16日,第16军率第46、第47师由四川返回贵州,第48师留川南。同月20日,第16军军部率第136、第139团兼遵义军分区,第46师率第137、第138团兼铜仁军分区,第47师率第140、第141团兼毕节军分区。
1951年1月,第16军奉命准备入朝参战。2月下旬,第16军军部、第46、第47师分别与遵义、铜仁、毕节军分区分建。第137团留铜仁军分区(后改称第11军第31师第92团),第50师第148团调归第46师。第141团留毕节军分区,第49师第146团调归第47师。第48师脱离第16军建制,第62军第186师调归第16军建制。
1951年3月10日,第16军奉命北上河北集结。9月下旬,第47师跨过鸭绿江,10月中旬到达朝鲜东海岸,归志愿军第9兵团指挥。11月25日,第16军奉命主力回防辽东半岛和鸭绿江口。1952年3月,第47师归建。11月中旬,第11军第32师编入第16军,第186师调归东北军区(后改编为防空军高炮部队)。
1953年1月,第16军开赴朝鲜战场。1958年4月,第16军回国,驻防吉林。1969年12月,第32师改番号为第48师,第91、第92、第93团依次改番号为第142、第143、第144团。第48师沿革见夜猫子#第二*军所属部队沿革及去向三兵团(中)#第32师沿革。
1985年9月,第16军整编为第16集团军。1998年全军体制编制调整,第47师改建为吉林省军区预备役第47师,第48师改建为摩步第48旅。2003年,第69师(原属第23集团军)、摩步第68旅转隶第16集团军。2012年,摩步第48师改建为机步第48旅。
2016年2月,第16集团军转隶属北部战区。2017年4月新军改,以第16集团军为基础,改编为第78集团军。
第46师,师长齐丁根(少将),政治委员范阳春(少将),副师长王晓(1961年少将),副政治委员姜思毅(大校,1988年中将),参谋长杜海林(1964年少将),政治部主任李彬(1961年少将)。辖第136、第137、第138团。1949年8月,李彬升任副政治委员,王猛(1964年少将)继任政治部主任。1950年2月,刘权(授衔不祥)任参谋长。
1945年9月22日,冀兽豫军区奉命抽调军区主力部队,在河北清丰县柳格集地区,以第8军分区所辖第4、第6、第7团组成晋冀鲁像军区第1纵队第1旅,旅长杨俊生(少将),政治委员邓存伦(未授衔),副旅长齐丁根(少将),参谋长李觉(少将),政治部主任任国章(大校)。辖第4、第6、第7团。11月10日,第1旅随第1纵队北上,12月随纵队转隶晋察冀军区。
1946年3月,第1旅整编,辖第1、第2团。以第7团为基础,补入新基干六团,改称第1旅第1团;原第4、第6团合编,改称第1旅第2团。10月下旬,第3旅第7团划归,第1旅建制。12月,第1旅随第1纵队南下,重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旅长杨俊生,政治委员陈云开,副旅长齐丁根、温先星,副政治委员郑思群,政治部主任郑思群(兼)。
1947年3月16日,第1纵队与第7纵队合编为第1纵队,第1旅仍归其建制。辖第1、第2、第7团,主要领导未变,温先星调离。
1947年8月7日,第1旅随第1纵队作为右路,随刘邓*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8年1月,齐丁根调离,李觉任副旅长兼参谋长。5月9日,晋冀鲁豫第1纵队改称中原*军第1纵队,第1旅仍归其建制。8月,李觉调离,齐丁根复任副旅长,徐仲禹(1960年大校)任参谋长。
1949年2月19日,第2*军奉命,在沈丘将中原*军第1纵队第1旅改称第16军第46师,原辖第1、第2、第7团依次改称第136、第137、第138团。1949年9月,第46师随第16军进军大西南。1950年1月16日,第46师随第16军由四川返回贵州。同月20日,第46师率第137、第138团兼铜仁军分区,第136团随军部兼遵义军分区。1951年1月,第46师奉命随第16军准备入朝参战。2月下旬,第46师与铜仁军分区分建。第137团留铜仁军分区,第50师第148团调归第46师,后改为第137团。
1951年3月10日,第46师随第16军奉命北上河北集结。11月25日,第46师随第16军回防辽东半岛和鸭绿江口。1953年1月,第46师随第16军开赴朝鲜战场。1958年4月,第46师随第16军回国,驻防吉林。
1985年9月,第16军整编为第16集团军,第46师归其建制,执行北方甲种师编制。1998年全军体制编制调整,撤销第137团,第139团调归第46师。
2016年2月,第46师随第16集团军转隶属北部战区。2017年4月新军改,第46师一分为二,第136团和师装甲团改编为第79集团军合成第46旅,第139团和师炮兵团改编为第80集团军合成第47旅。至此,第1纵队第1旅及后改称的第46师,部队大部保留。
第136团。该团是红军团,夜老虎团,前身是参加南昌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25师(前身是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扩编的叶挺独立团)和南昌军官教育团的各一部合编的老红四军红28团第3营和军特务营,几经演变为“模范红五团”。抗战初期改编为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第2营,后发展为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第7团。1946年3月,热河整编,第7团补入第1纵队基干六团,改称第1团。该团在旅、师编成内转战、备战。1949年2月19日,第1团改称第136团。1950年1月20日,第136团随军部兼遵义军分区。1951年1月,第46师奉命随第16军准备入朝参战。2月下旬,第136团归建入朝参战。
2017年4月新军改,第46师一分为二,第136团和师装甲团改编为第79集团军合成第46旅。第136团原辖3个营编为合成第46旅装步第1、第2、第3营。原第136团红军连第1、第2、第5、第6、第9连均在该旅。装步3连是“党的铁军”红三连(原红四军11师33团1连,模范红五团某连,136团3连),装步5连“登城立头功”红五连(原第1团4连)、装步6连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红六连(原第1纵队特务连),装步9连是“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原685团2营5连)。
第137团。该团前身是的冀鲁豫第8军分区第4团(南乐、清丰、观城三县基干大队合编组成)和第6团(山东范筑先部第13支队张丕芳部青年团,伪军张新泽起义的第3支队一部编入)。1945年9月22日,第4、第6团编入第1纵队第1旅。10月10日,第4、第6团随第1旅北上;12月,第4、第6团随第1旅在第1纵队编成内,转隶晋察冀军区建制。1946年3月,热河整编,第4、第6团合编,改称第2团。1949年2月19日,第2团改称第137团。1950年1月20日,第137团随第46师兼铜仁军分区。1951年9月,第46师随第16军入朝参战,第137团留铜仁军分区,脱离第46师建制。
1952年3月,第137团(第149团一个营编入)改隶贵州军区轻装步兵师(后改称第49师),8月改称第146团。该团在师编成内转战、备战。1969年11月重建11军,第49师调归第11军,改称第31师,第146团改称第92团。1985年10月,第11军撤编,第92团随第31师转隶第14集团军。2013年,第31师被一拆为二,装甲团(第91团与坦克第5师第18团及第14集团军坦克旅部分装备人员合编)、第92团、炮兵团(原第149团团部)和部分师机关人员改编为机步第31旅,归第14集团军建制。2017年新军改,第31旅改编为第75集团军合成第31旅。第92团(原第137团)所辖3个营编为合成第31旅第1、第2、第3营,原第149团部分连队在该部。
第138团。该团前身是第129师独立游击支队(赵涂支队,红271团3营骨干),第二战区行营游击队第1支队三个大队的第1、第3大队及太行南区游击队、修武县大队(程明升部)、道清支队(焦作刘聚奎部)、平汉支队(新乡李毅之部)等部先后编入,几经演变后为冀鲁豫第10(鲁西南)军分区第20团(豫北独立大队编入)。该团前身另一部是第8军分区昆尚大队,后为第2团(濮县、鄄城两个县大队编入)。1945年9月22日,第20、第2团编入第1纵队第3旅。1946年3月,热河整编,第20、第2团合编,改称第7团。1947年3月16日,第1纵队与第7纵队合编为第1纵队,撤销第3旅,第7团调归第1旅建制。该团在旅、师编成内转战、备战。1949年2月19日,第7团改称第138团。
1950年1月20日,第138团随第46师兼铜仁军分区。1951年1月,第138团随第46师准备入朝参战。1985年9月,第16军整编为第16集团军,第138团在第46师编成内归其建制。1998年全军体制编制调整,第138团与第139团合编为第139团,归第46师建制。第138团保留连队为第80集团军合成47旅某营。红一连为该旅红一连(原771团2营5连)。沿革见第139团沿革。
第47师,师长李觉(少将),政治委员郭强(1964年少将),副师长李诚(大校),参谋长薛华宗(大校),政治部主任李树荣(1964年少将)。辖第139、第140、第141团。1949年8月,郑统一(大校)任师长。1950年2月,郭海波(某年大校)任参谋长,邹文泗(某年少将)任政治部主任。
1945年9月22日,冀兽豫军区奉命抽调军区主力部队,在河北清丰县柳格集地区第11军分区所辖第10、第12团和第1军分区第3团组成晋冀鲁像军区第1纵队第2旅,旅长尹先炳(大校),政治委员戴润生(少将),副旅长郑统一(大校),参谋长王晓(1961年少将),政治部主任裴志耕(少将)。辖第10、第12、第3团。11月10日,第2旅随第1纵队北上,12月随纵队转隶晋察冀军区。1946年3月,第2旅整编,辖第4、第5团。以原10团为主,与第3团合编,改称第2旅第4团;以第12团为基础,补入热河独立团第1、第2营,改称第2旅第5团。10月下旬,第3旅第8团划归,第2旅建制。12月,第2旅随第1纵队南下,重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
1947年3月16日,第1纵队与第7纵队合编为第1纵队,第2旅仍归其建制。辖第4、第5、第8团,主要领导未变。1947年8月7日,第2旅随第1纵队作为右路,随刘邓*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裴志耕调离。1948年1月,齐丁根任副旅长。5月9日,晋冀鲁豫第1纵队改称中原*军第1纵队,第2旅仍归其建制。8月,领导调整,尹先炳调离,戴润生任旅长,石新安任政治委员,其他领导未变。
1949年2月19日,第2*军奉命,在沈丘将中原*军第1纵队第2旅改称第16军第47师,原辖第4、第5、第8团依次改称第139、第140、第141团。1949年9月,第47师随第16军进军大西南。1950年1月16日,第47师随第16军由四川返回贵州。同月20日,第47师率第140、第141团兼毕节军分区,第139团随军部兼遵义军分区。1951年1月,第47师奉命随第16军准备入朝参战。2月下旬,第47师与毕节军分区分建。第141团留毕节军分区,第49师第146团调归第47师,后改为第141团。
1951年3月10日,第47师随第16军北上河北集结。9月下旬,第47师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归志愿军第9兵团指挥。1952年3月,第47师归建。
1953年1月,第47师随第16军开赴朝鲜战场。1958年4月,第47师随第16军回国,驻防北疆。1985年9月,第16军整编为第16集团军,第47师归其建制,执行北方乙种师编制。1998年10月,第47师改建为吉林省军区预备役第47师,第139团调归第46师建制,并与第138团合编,沿用第139团番号。
至此,第1纵队第2旅及后改称的第47师,部队大部保留。
第139团。该团是红军团,“模范红十二团”,前身是平江起义第1团(彭德怀平江起义的独立第5师第1营)和井冈山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2团(袁文才、王佐部),发展为红三军团第4师第12团,抗战初期改编为第115师第343旅第686团第3营。几经演变,后为第11(湖西)军分区第10团。该团前身另一部是冀鲁豫第1军分区第1支队(白凤仪部),后为第1军分区第3团(阳谷、聊城、东阿等县大队编入)。1945年9月22日,第10、第3团编入第1纵队第2旅。1946年3月,热河整编,第10、第3团合编,改称第4团。该团在旅、师编成内转战、备战。1949年2月19日,第4团改称第139团。1950年1月20日,第139团随军部兼遵义军分区。1951年1月,第47师准备入朝参战,2月下旬,第139团归建。
1985年9月,第16军整编为第16集团军,第139团随第47师归其建制。1998年10月,第47师改建为吉林省军区预备役第47师,第139团调归第46师建制,并与第138团合编,沿用第139团番号。2016年2月,第139团随第46师转隶属北部战区。2017年4月新军改,第46师一分为二,第139团和师炮兵团改编为第80集团军合成第47旅。第139团原辖3个步兵营编为合成第47旅装步第1、第2、第3营。原139团红军连第4、第8、第9连和原第138团改隶的红一连,均在该旅。2营4连是“夜老虎连”(原红12团侦察排“神鹰侦察排”扩编)。
第140团。该团前身是金嘉济支队(亦称嘉祥支队董正洪部),后为第11(湖西)军分区第12团。1945年9月22日,第12团编入第1纵队第2旅。10月10日,第12团随第2旅北上;12月,第12团随第2旅在第1纵队编成内,转隶晋察冀军区建制。1946年3月,热河整编,第12团补入热河独立团(欠第3营),改称第5团。该团在旅、师编成内转战、备战。1949年2月19日,第5团改称第140团。1950年1月20日,第140团随第47师兼毕节军分区。1951年1月,第47师准备入朝参战。1985年9月,第16军整编为第16集团军,第140团随第47师归其建制。1998年10月,第140团改为吉林省军区预备役第47师第140团,部分连队仍为现役。
第141团。该团前身是人民自卫军第1团(吕正操东北军第53军第130师第691团第1营赵承金部),发展为南进支队(赵谭支队)第21团,后为第9军分区第16团。1945年9月22日,第16团编入第1纵队第3旅。10月10日,第13团随第3旅北上;12月,第16团随第3旅在第1纵队编成内,转隶晋察冀军区建制。1946年3月,热河整编,第16团补入热河独立团第3营,改称第8团。该团在旅、师编成内转战、备战。1947年3月16日,第1纵队与第7纵队合编为第1纵队,撤销第3旅,第8团调归第2旅建制。1949年2月19日,第8团改称第141团。1950年1月20日,第141团随第47师兼毕节军分区。1951年1月,第47师准备入朝参战,第141团留毕节军分区,脱离第47师建制。
1952年3月,第141团改隶贵州军区轻装步兵师(后改称第49师),8月改称第147团。1955年4月,第147团随第49师划归昆明军区,后转隶成都军区,1958年5月,复归昆明军区。1969年11月重建11军,第49师调归第11军,改称第31师,第147团改称第93团。1985年10月,第11军撤编,第93团随第31师转隶第14集团军。2013年,第31师被一拆为二,第93团和高炮团并一部分师部机关人员改编为山地第32旅,归第14集团军建制。2017年新军改,第32旅改编为第75集团军合成第32旅。第93团(原第141团)所辖3个营编为合成第32旅第1、第2、第3营。
第48师,师长郑统一(大校),政治委员李一非(未授衔),副师长张培荣(少将),副政治委员戚先初(1964年少将),参谋长冯家辰(授衔不祥),政治部主任李苏波(未授衔)。辖第141、第142、第143团。1949年8月,王晓(1961年少将)先代后任师长,姜思毅(大校,1988年中将)任政治委员,侯国祥(大校)任参谋长。1950年2月,李波(授衔不详)任政治委员,赵阳(1960年大校)任政治部主任。
1949年2月19日,第2*军奉命,在沈丘以原豫皖苏军区部队一部为基础组建步兵第48师。豫皖苏军区第2军分区独立第4团、军区第1团分别改称第142、第143团,第4军分区第7团、第5军分区第28团合编组成第144团。6月,第5兵团警卫团(原第19旅第55团)和第142团对调。
1949年9月,第48师随第16军进军大西南。1950年2月1日,第48师调归川南军区领导,兼泸州军分区。1951年2月,第48师脱离第16军建制,师直属队编为泸州军分区,原辖第142、第143、第144团分别编为泸州军分区、乐山军分区和宜宾军分区独立团,后撤销。至此,豫皖苏军区部队组成的第48师部队未保留。
第142团。该团前身是鹿邑独立团(张笑南)和界首支队(马捷、张孑夫部沙河支队)。1949年2月19日组成第142团。1949年6月,第142团改为兵团警卫团。1949年9月,兵团警卫团随兵团进军大西南。1950年2月,兵团警卫团担负警卫贵阳任务,归贵阳警备司令部建制,后撤销。
第143团。该团前身是第1军分区第29团(杞通独立团)和伪皇协军第56师(魏凤楼部,起义后改编为第1团),两部合编为第1团。1949年2月19日改称第143团。1949年9月,第143团随第48师进军大西南。1950年2月1日,第143团随第48师调归川南军区领导,兼乐山军分区。1951年2月,第143团随第48师正式脱离第16军建制,编为乐山军分区独立团。1952年3月13日,编为西南军区独立第2团,10月调凉山军分区。该团后编为武警四川总队某支队(疑为第1支队)。
第144团。该团前身是太南支队(王荆耀、孟繁馨部),番号几经演变,后为豫皖苏第7军分区第7团。1949年2月19日改称第144团(通许、杞北武装发展的第5军分区第28团编入)。1949年9月,第144团随第48师进军大西南。1950年2月1日,第144团随第48师调归川南军区领导,兼宜宾军分区。1951年2月,第144团随第48师正式脱离第16军建制,编为宜宾军分区独立团。1952年3月13日,编为西南军区独立第3团。后编为武警四川省总队第6支队。
附:兵团警卫团——第142团(第二个)
该团前身是,第129师先遣纵队特务第3大队(布克、王克寇部,禹城、恩县、高唐的第129师武装工作团和平原县大队),后为冀鲁豫第1军分区第2团。1945年10月7日,第2团编入冀鲁豫军区组建独立第1旅。1945年11月22日,改称第7纵队第19旅第55团。1947年3月16日,第1、第7纵队合并,第55团随第19旅划归第1纵队建制。该团在旅、师编成内转战、备战。12月15日,第1纵队第19旅整编为鄂豫军区第2、第3军分区,第55团归军区直辖。1949年2月20日,第5兵团成立,第55团调归第5兵团为兵团警卫团。6月,兵团警卫团改为第142团。950年2月1日,第142团随第48师调归川南军区领导,兼泸州军分区。1951年2月,第142团随第48师正式脱离第16军建制,编为泸州军分区独立团。1952年3月13日,编为西南军区独立第1团。后编为武警四川省总队某支队。
参考资料:《第129师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9、10卷)、《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单位沿革》、《八路军表册》、《第二*军战史》、《第15军战史》等及一些老将军们的回忆资料和地方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