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电影观后感,看孔子电影观后感400字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2-12-19 12:46:03

《孔子》电影观后感,看孔子电影观后感400字(1)

作者:胡春雨

题记:孔子太博大,我们需要走近孔子,如在眼前而又不可企及。电影艺术以富有表现力的形式,浓缩孔子一生,为历史精神画像,不失为走近孔子的一条路径。本文试图以电影为经,以史实为纬,梳理对先师粗浅的认识。

十余年前,伴随文化复兴的大潮,电影《孔子》搬上荧幕,让普通人有缘拜会久违的“孔老二”。流宕历史长河,当我们历尽迷途,发现终于离不开北斗的指引。那时的我,为了活着而奔波,无力仰望孔子的身影,也就抬不起眼皮,观看如此疏离的题材。十余年过去,我们依然要为安身立命而劳顿,当在内心走过无数苦旅,重新望见孔子的身影,在电影中偶遇。

不过,这只是一个时辰的探访,如何穿越壮阔的时代,纵览孔子的一生?现在看来,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了:尽可驾驭历史而不拘泥于原貌,大开大阖,为历史精神画像。在悲情的底色中展现仁者的豪壮,不乏深情的激荡与幽默的点缀。故事从孔子的垂暮开始,须发浩然,“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直到人生终点,孔子无法挽救时代,于是把“礼乐仁和的梦想”留给来世。几句独白,道出了孔子的遭际与历史的回声。

转入正文,从盛年孔子的政治实践落笔。觐见鲁君时,孔子谨守周礼恭拜于堂下,让宫廷内侍哑然失笑。一个细节,隐喻了困扰孔子一生的矛盾: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王政不纲,天下大乱。周公制礼作乐创立鲁国,此时已是政在私门——鲁桓公后人孟孙、叔孙和季孙“三桓专政”,史称“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社会政治秩序严重失范,孔子的追求似乎那么不合时宜。然而孔子之为孔子,并非时代的弄潮儿,而是要将人类挽回文明的大道,预示着百代“素王”的宿命。

此时的孔子,在中都宰任上施展以礼治国的抱负,仅仅一年光景,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盛况,引起了鲁定公的重视,鲁定公的出场与孔子形成鲜明对比:举止随意,毫无威仪,令人想起孟子所说的“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孔子的悲剧,是只能把理想寄托在现实的君主身上。此次会面似乎是很好的起点,鲁定公有意挽回国势,打破“君不君,臣不臣”的乱局,利用季平子去世之机,把大司寇的重任交给孔子。此时画面大幅度切入季平子的葬礼,残酷的人殉冲击着观众的心灵,凸显出贵族的强暴与文明的倒退。整个剧情,善于以激烈的碰撞,一次次掀起扣人心弦的高潮。一个殉葬小奴的逃脱,将两条线索串联起来。

此时宫廷之上,正在展开国家道路与文明构建的宏大讨论。面对鲁定公效法齐人富国强兵的设想,孔子提出了贯通中国思想史的王道理想和大同追求,指出社会治理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不能仅凭国家强制力实现当下目标,更要倚靠文化力量塑造国民灵魂,最终实现讲信修睦的和谐社会,让男女老少各得其所,以天下之大安天下之人。孔子没有错,哪怕生逢乱世,不能没有梦想精神。

沿着另一条线索,以勇武著称的子路救下了逃奴,季氏家臣公山不狃率兵追至孔子家中。“仁者爱人”,岂能见义无勇?刚刚回家的孔子,宁可得罪季氏也要救下逃奴。公山不狃暴露出野心家反复无常的嘴脸,企图拉拢孔子篡夺政权。君子小人不相为谋,被孔子断然拒绝。剧情化用了“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的历史,为剧情的曲折展开埋下伏笔。

画面切入朝堂,季桓子飞扬跋扈,与叔孙武相互唱和,从释放冬祭大典进献的雄雉着笔,引出了孔子珍爱生命、废止人殉的正题。孔子以仁者的智慧赢得了人心,豪横的季桓子当场作出让步,将逃奴释放。“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曾以激烈的语言诅咒殉葬,一场戏文,既阐扬了孔子为中华文化铺陈的底色:“天地之性人为贵”,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忠恕之道;又透露出公室衰微,将季桓子塑造成老谋深算的枭雄,与孔子的理想抱负相激荡,拧成剧情发展的主线。

《孔子》电影观后感,看孔子电影观后感400字(2)

“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孔子迅速改善鲁国的治理,令齐国忌惮:“鲁用孔丘,其势危齐”,著名的齐鲁夹谷之会就此上演,阴谋武力打断鲁国振兴。在齐景公、黎鉏君臣看来,孔子只是“知文不知武”、“有礼而无勇”的老夫子,他们不懂得“君子不器”通达物情的道理,更不了解孔子六艺乃包括军事在内的通才教育。剧作刻意凸显了孔子被文化创造掩盖的政治军事才能,将画面渲染的大气磅礴。

历史上,孔子为夹谷之会作了两手准备:“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剧情从鲁国内部矛盾展开,在孔子、季桓子和公山不狃之间,围绕调兵展开了一场三角大戏。孔子亲到费邑拜访季桓子,看到的是刑徒半道、横征暴敛,诠释了什么叫“苛政猛于虎”。就是否出兵的大事,季桓子竟提出比赛射箭,“赢了就给你”——同样不懂得孔子精通射艺。孔子征服权臣的是对时局的剖析,戳到了季氏的痛点:一旦上下失序,难免祸起萧墙,为双方暂时合作奠定了基础。季桓子下令调兵,把控费邑的公山不狃却公然抗命,剧情在矛盾中展开。

历史上的夹谷之会,主要以礼乐斗争形式展开,孔子牢牢把握道义制高点,使得“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主动退还鲁国三城“以谢过”。当代观众对此较难理解,剧情大概参考了秦赵渑池之会的场景,将外交斗争在孔子和黎鉏间展开,孔子有理有节寸步不让,为弱势的鲁国保全了国体。当齐人恼羞成怒以武力威胁,孔子早已在山后布置牛车,一时间拖拽的尘土飞扬,造成大军来袭的假象,迫使齐人撤兵。

初战告捷,孔子将面对更尖锐的内部斗争——隳三都。史载“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其重大意义在于,铲除权臣专横的基础,恢复公室权威,让鲁国重新成为“一家人”。不难理解,倘若目标实现,将根本扭转鲁国的命运。剧情借公山不狃企图勾结卫国,将画面切入到美艳的卫灵公夫人南子,戏份不多但很重,重新塑造了历史上这位饱受诟病的“妖后”。当钩沉出南子灵魂深处的情愫,也就在一善念间成就了美的蜕变。

南子的出现,是在暂离深宫的郊野,享受着属于自己的世界。清风吹拂的发丝,透露出少女般的清纯,而手中的竹简,暗示着智慧与不凡。历史上,“太子蒯聩与灵公夫人南子有恶,欲*南子”。剧作善对历史加以演绎,从卫灵公父子围绕政柄发生争执开始,将南子引入政治漩涡,刻画了卫灵公年老昏聩的形象。南子闻讯回宫,立即变成手腕娴熟、把持朝政的君夫人,通过分析立国形势和外交方针,展现了过人才智,断然否决太子勾连公山不狃的蠢见,把剧情引入邀请孔子来卫为官,串起下一段剧情。

鲁国朝堂上,面对卫国发起的“人才争夺战”,鲁定公提出重用孔子,季桓子自有盘算,主动提出让孔子代理国相。历史真相是,“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此时是在隳三都之后。剧情把隳三都放在孔子代理国相后,其中关键环节还是季桓子的表态:“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季桓子迫于封地被家臣把持,决计支持隳三都,利用孔子打击家贼。面对即将到来的斗争,孔子上任后首先修缮武子台,加强首都防卫。果然,叔孙氏的郈邑拆除不久,公山不狃在费邑发动叛乱,攻入曲阜企图夺取政权。宏大的战争场面在鲁都上演,史载“公与三子入与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孔子命将出击,一举击败叛军。剧情着意刻画了季桓子的老谋深算,演绎为季桓子关键时刻领兵在外,待公山不狃战败后*回城门全歼叛军,令剧情更加一波三折。

《孔子》电影观后感,看孔子电影观后感400字(3)

然而孔子与三桓的合作就此为止,隳三都毕竟触及三桓根本利益,矛盾不可调和。孟孙一派借口国防需要,“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拒绝拆除其根据地成邑,史载“公围成,弗克”,暂时受阻。剧中以平叛后三桓的聚首为转折,季桓子拒绝孔子拜会,预示着双方合作破裂。史载这一时期,孔子“与闻国政三月”,鲁国取得长足进步,“齐人闻而惧”,担心“孔子为政必霸”,施展新一轮阴谋。剧情结合内外矛盾,上演了齐国文武兼施的大戏:一面陈兵边境,造成与成邑里应外合之势;一面“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以美女香车麻痹鲁国君臣,使中兴大业功亏一篑。

史载鲁国君臣沉湎酒色不理政事,“郊,又不致膰于大夫”,于是“孔子遂行”。剧中做了精彩的演绎,在国是中变的关口,通过孔子和鲁定公的对话,展现出不同的思想境界,让君臣的合作画上句号。鲁定公毕竟是常人,面对重大斗争没有*身成仁的勇气,囿于一己安危,以老子的无为之道粉饰明哲保身。沉思间,孔子回到当年与老子对话的现场,深知自己无法挽回乱世,但坚信人间自有正道,宁可“知其不可而为之”,也不能放弃理想。回到现实斗争中,剧情改为季桓子故意不分给孔子祭肉,买通公伯缭略施小计,迫使孔子彻底放弃对鲁君的幻想。公伯缭被塑造为孔门的犹大,为了蝇头小利,像狗一样活着。

孔子告别家人,尽管万千不舍,独自在风雨中踏上征途,茫然不知去处。但他注定不会孤单,后来尊为复圣的颜回已在途中等候,化用颜子“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的典故,表达了追随孔子传道、卫道、行道的决心。子贡和弟子们相率赶到,在师徒庄重的互拜中,踏上了周游列国的征程。这是镌刻民族记忆的壮举,他们将浪迹天涯而一无所获,在天寒地冻中传播文明之火。

第一站是卫国,剧中把有限的笔墨给了南子。这本是一段令孔子难堪的公案,“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剧中别出心裁,让聪敏过人的南子慧眼识英雄,用枕边风让卫灵公同意其与孔子见面。南子的出场带着妖冶之气,也许她自信没有俘获不了的男人,一番试探之后,对孔子的进攻从《诗经》展开。面对人类男欢女爱的天性,孔子的答案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社会一旦失序,势将陷入混乱。哪怕这个世界“人心惟危”,孔子的信念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只为求得人生真谛。仁和而浩大的正气,触动了南子隐藏至深的情愫,几乎用央求的眼睛看着孔子,希望有缘再见。但她注定只能困于深宫,心灵永无归处,只有与孔子庄重拜别。

作结这场大戏,将孔子“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愤怒,巧妙的改为“吾未见如此好德如好色者”,寄予南子深切的同情。眼见卫国危机四伏,孔子选择了离开。剧中反写历史,将太子暗*的利箭射入了南子的心房,似乎借用了西方文化的暗喻:爱的力量,不可抵挡。南子走了,心灵安顿的地方,才有归宿。

乱世的行程遍地榛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孔子,拔其树。”在郑国“与弟子相失”,狼狈中“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力图挽救时代,却被隐者讥笑为“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此后绝粮陈蔡,“从者病,莫能兴”,颜子道破了让孔子颠沛流离的“原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电影以生动的画面,浅近的语言,演绎了这段悲凉的历史。

《孔子》电影观后感,看孔子电影观后感400字(4)

史载颜子“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死”。曾在周游列国时掉队,找到孔子后说到:“子在,回何敢死。”剧作再次反写历史,当孔子师徒奔波天寒地冻之间,颜子驾驭满载典籍的马车陷入冰河。颜子没有选择逃生,而是一次次潜入水中抢救典籍,直到把身影停留在彼岸射来的光明。死,乃生之终,颜子的生命被诗性的电影语言,定格在挽救文化的伟大事业。

剧情最后,穿*冉求击败齐国以及子路死难于卫,将主线逐步引入孔子返鲁。史载“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我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深恨当年误国,临终嘱托嗣子季康子召回孔子。剧中活用了这段历史,历经十四年奔波,孔子已是垂暮之年,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父母之国,满面沧桑,老泪纵横,叩拜于曲阜城下。此时唯一的要求,是置身鲁国政局之外,专心整理文化典籍。

“斯文在兹”。历尽孔子一生,没有人能挽回时代,但文明的薪火不曾断绝。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史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剧情最后,把孔子生命的终点,留给了万古江河: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作者胡春雨,字思农,号齐西鄙人,文化学者、资深律师,济南市出彩统战人、济南市网络名人。天桥作协副主席、天桥政协委员、长清民革文史研究会副会长,齐鲁晚报签约作家、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舜网文学驻站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散文学会、济南诗词学会、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民革天桥总支委员,山东鹊华律师事务所暨天桥新阶层联谊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主任、网络信息同心联盟副理事长,民革山东省委、中共济南市委统战部参政议政先进个人,民革济南市委思想宣传、参政议政先进个人,本栏目荣膺齐鲁壹点年度十大壹点号。

壹点号走遍大中华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