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词类活用,礼记学记词类活用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2-12-16 04:10:03

1.1[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②?”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③。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⑤!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⑥,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⑦,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⑧。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⑩。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⑩。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1[通释]

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人家不辞辛苦从千里之外来了,大概能让我国获得什么利益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只要有仁义就够了。您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您的大夫说用什么使我家获利,您的士和百姓说用什么使我们获利——上下争先恐后谋取各自的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死自己君主的人一定是拥有千辆战车的卿大夫,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死自己君主的人一定是拥有百辆战车的卿大夫:在一万辆战车中拥有一千辆战车,在一千辆战车中拥有一百辆战车,不能算不多了。如果把道义放在后面却把利益放在前面,就会不争夺不满足。没有仁厚而抛弃自己父母的,没有守义而让国君处在后面的。大王您只谈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

1.1[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 Yīng ),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在位50年,因迁都大梁,故称梁惠王。

②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人家不辞辛苦地从千里之外来了,大概能让我国获得什么利益吧。叟,对老年男性的敬称,老人,这里相当于称呼“老人家”“老先生”。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远,以……为远。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在这里的作用相当于助词“地”。亦,副词,相当于“大概”。将,音qiāng,能,请。有以,有什么。利,使……得利。

③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只要有仁义就够了。曰,谈论,说。亦,副词,只。仁,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义,品德的根本及伦理的原则,即公正合宜的道德规范。而已矣,助词连用,增强语气,也就罢了。

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您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您的)大夫说用什么使我家获利,(您治下的)士和百姓说用什么使我们获利。大夫,夏、商、周三代时的官职,大,音dài。士,夏、商、周三代时介于大夫与庶人之间的食俸禄的贵族阶层。庶人,老百姓。

⑤——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上下争先恐后谋取各自的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破折号将列举的表现与结果联系起来,相当于“像这样”。交,交相,争先恐后。征,谋取,获取。而,那么……就。

⑥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死自己君主的人一定是拥有千辆战车的卿大夫。万乘,万辆兵车。乘,音shèng,春秋战国时称四匹马拉的一辆车为“一乘”。春秋战国时军队使用兵车,每辆车用四匹马拉,车上有身着盔甲的士兵三人,车下跟随步兵七十二人,另有相应的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因此,所谓的“一乘”实指一百人的兵力,并非单指四匹马拉的一挂车。当时曾有这样的规定,“八百家出车一乘”。春秋战国时衡量诸侯国大小,就看它拥有多少兵车,有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君”之说。弑,音shì,下*上,卑*尊。家,公卿大夫的封地采邑及家族。

⑦万取千焉:从一万辆战车中取出一千辆战车,即在一万辆战车中拥有一千辆战车。取,抽取。焉,兼词,于之,于是,从其中。

⑧不为不多矣:不能算不多了。为,音wéi,算。

⑨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如果做把道义放在后面却把利益放在前面,就会不争夺不满足。苟,如果……就……。为,做。后,以……为后。先,以……为先。夺,争夺。餍,音yàn,满足。

⑩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没有仁厚而抛弃自己父母的,没有守义而让国君处在后面的。遗,遗弃。亲,父母双亲。者,……的人。后,使……处后。君,诸侯国君。

1.1[解读与点评]

本章可以命名为《王何必曰利》,谈的是义利观问题,即仁义与利的关系问题。

这个梁惠王开口就要同孟子谈利,孟子抓住“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这个严肃的问题警示梁惠王。孟子认为,领导者把利放在首位、挂在嘴边不可取。孟子微言大义,以“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让梁惠王认识“上下交征利”给国君带来的危险。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把仁义作为统治者做人为政的首选。通篇《孟子》多次记录了孟子的义利观。

“叟”是梁惠王对孟子的称呼,犹如称“您”“您老先生”“您老人家”,它与后面的一番话是连在一起说出来的,不是单独的招呼;如果加上感叹号与后面的内容分开,不但失礼,而且语言也不连贯;按孟子的行事原则,如果“叟”不是敬称,如果梁惠王有不恭的语气,他不可能回应梁惠王,也不可能记录下来整理成册。“叟”在《孟子》中四见,两处是梁惠王称呼孟子,本篇第五章另有“叟之所知也”。另两处在《告子下3固哉高叟之为诗也》中,分别为“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是孟子评价高老先生的。

另外对“~曰何以利吾国”必须像笔者这样加句读,才符合交流习惯,因为这些并不是直接对话,而是转述他人的语言,频繁加引号会造成混乱。

另外,梁惠王虽然在位五十年,但他未见得年龄与孟子相当,他可能几岁时就坐上君主的位置了,活到五十多岁,这在当时的君主中已经是高寿了,考虑其长子死于战争,考虑后继之人年龄等等,寿82记录肯定不准。

在这里还是要说一说“士”。夏商周时代,士属于贵族阶层,是享有俸禄的阶层,这个阶层中地位较高的是卿大夫。《礼记·王制》说:“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有一定门第的人和通过各种技艺考核优秀的人可以获得“士”的资格。其实早期的士,多是世袭的,王族出身的人,嫡传之外的多可以获得士的身份,而且可以嫡传世袭。即使以各种技艺考核获得“士”的人,也多是王族的非嫡传后裔。周王朝的士要大于各诸侯国的士,相当于大诸侯国的大夫、小诸侯国的上卿。当时“士”是准入证,具有“士”的资格的人才可以担任大夫。到春秋时,“士”已经成了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一个阶层,战国时士的阶层有所扩大,连有一点特殊本领的屠夫或鸡鸣狗盗之徒也列入了士,这时的士也不用通过严格的考取程序,多不再享有俸禄,只是靠寄居于权贵门下生存。关于贵族人群的待遇,本书《万章下2其详不可得闻也》有详细解说。

本章产生成语“上下交征”“不夺不餍”。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