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说:《茶馆》的成就“前无古人,盖世无双”,尤其第一幕,完美程度达到了“古今中外罕见”。曹禺是什么人啊?二十几岁就写出了《雷雨》《日出》,是中国戏剧界的泰斗,他说《茶馆》盖世无双,可是把自己的剧本也算在内的。
曹禺为什么这么服气《茶馆》?或者说,《茶馆》究竟厉害在什么地方?
高超的对白
你可能觉得:这个戏我看过,没什么高深啊,每句话都明明白白。其实,这正是它的厉害所在:
好戏和好诗一样,能产生大量名句,让人们一直引用下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简单不简单?但李白没写的话,人们就不知道怎么用十个字表达这种情景。《茶馆》也是如此,里面的名句,我们一听就会记住,就像这句话本来就在我们心里。
到了消费社会,杰出的产品设计,效果不一定是让人大吃一惊,很可能就是你心里想的样子,好像等它很久了。当年大家看到iPhone4就是这个感觉。
《茶馆》里的经典台词,比如“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你)还能把那点儿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都不是简单的俏皮话,而是把中国人的心理琢磨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
再比如那句“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茶馆》在法国公演时,观众对这句台词反响非常热烈。但是,不管翻译得多好,这句话里的谐音和节奏,是只有懂中文才能体会到的。
这就是为什么每种语言,都要有自己的大师,甚至直到这个大师出现,这种语言才算成熟了。老舍写出来的话,看起来平常,但是和诗句一样。从此以后,这个意思,别人没法表达得更好了。唯一的选择就是继续引用它。
出色的人物刻画
这部戏深层次的厉害,咱们一边刷剧一边说。
《茶馆》的三幕戏,只有一个场景,就是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
第一幕的时代背景,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刚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
为什么曹禺说这一幕高明呢?写这个时代的北京,没人能超过老舍。
从氛围上来:它有最浓郁的市井生活和风土人情,里面的每个细节,都是有神韵的文化符号。经得起一格一格地按暂停键。
要是从技术上来说:所有情节,每句对白都高度浓缩,但又一点儿紧迫的感觉都没有。
不数不知道,整部戏的人物超过七十个。刚开场,就连续有二十几个人物登台。各自都有不同的经历、身份和性格。而老舍呢,一两句话就能把他立住。像高手下棋,对每条线、每个位置都调度计划妥当了。让我们觉得,这个人物走进茶馆之前,有着丰富的过去;走出茶馆以后,会继续生活下去。
咱们来看看主要人物:
茶馆掌柜王利发,别看年轻,但精明强干,老于世故。虽然有点儿自私,但心地很善良。他的人生只有一个主题,就是想尽办法把这家茶馆经营下去,维持一家生计。
我们最熟悉的,贯穿三幕明暗线的人物有:茶馆的房东,阔少出身的秦仲义,是个抱负很大的民族资本家。八旗子弟常四爷,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敢做敢当。反派或丑角里,像心狠意毒的人贩子刘麻子,性格阴暗乖戾的大太监庞总管。
人艺1979年版《茶馆》第一幕 摄影:吴钢
咱们就来看看,老舍是怎么用一两句话刻画一个人的:
秦仲义一登场,第一句话是“来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做生意不会” 。这是老年人居高临下的口气,但这时,他其实才二十多岁。为什么这么说话?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实业救国,别人没有他的见识高。这句最不像年轻人说的话,却最符合他自信、故作成熟的心态。
有个相面的唐铁嘴,抽鸦片,总到茶馆骗吃骗喝。在第二幕,他有一段经典台词,是这么说的:“我已经不吃大烟了”——王利发说那你可真要发财了——可他接着说:“我改抽白面儿了。”每次到这儿,观众都哄堂大笑。老舍后来说,这句话不是虚构的,是他亲耳听吸毒者说的。
至于接下来,唐铁嘴又演示怎么用英国烟装日本白面儿时,说“两大强国伺候着我一个人儿,这福分还小么”,这句才是原创,最能写出唐铁嘴的无耻。简单几句话,一半出于观察积累,一半出于虚构,对接得天衣无缝。剧里的每个人物,老舍都是先彻底琢磨透了才动笔。
这种效果叫“开口就响”,既把人物表现出来,而且能制造强烈的舞台效果。
高密度的情节设计
《茶馆》里的对白,是一句废话都没有的。看的时候也许你不觉得节奏快,但这种情节密度,在现实里找不到。
《茶馆》的每一幕,都有大量在特定历史时期才有的荒诞事件。在第一幕,是大太监庞总管从刘麻子手里,买了十五岁的女孩康顺子做老婆。常四爷因为发了句牢*,被抓走坐了牢。
第二幕在第一幕之后大约二十年。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间。王利发脑筋活,会改良,把茶馆的后一半改成了出租公寓。虽然经常受大兵和特务勒索,但还能勉强维持。
常四爷出狱以后,自食其力,靠卖菜为生。当年在这里被卖的康顺子,在庞太监死后,带着也是被买来的儿子康大力找回这里,被王利发妻子收留了下来。
这一幕的荒诞事是:刘麻子继续贩卖人口的勾当,这一次是两个逃兵要合买一个老婆。
第三幕是北平临解放前夕。这时,距离第一幕已经过去五十年,王利发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茶馆也破旧不堪。世道动荡,群魔乱舞。前两幕的特务打手、人贩子和江湖骗子后代,都子承父业,混得风生水起。
这一幕的荒诞事是:庞太监的侄子成了邪教三皇道的首领,要在西山当皇上。因为康大力参加了八路,就想绑架康顺子当人质。小刘麻子勾结官面,要霸占茶馆。王利发送走了康顺子和家里人,和同样走投无路的秦二爷、常四爷撒了纸钱祭奠自己,上吊自尽了。
人艺1979年版《茶馆》第三幕 摄影:吴钢
这些情节我们都有印象,我简单一说,你就想起那些经典场景了吧?《茶馆》和一般戏剧不一样:人物命运非常完整,但整部戏没有中心线索,没有我们习惯的那种强烈冲突,甚至也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
这就是《茶馆》的创造力所在了:
《茶馆》刚写成,就有人觉得怪,建议把康大力参加革命作为主要线索。老舍回答得很有意思:“我写的是垂杨柳,您硬要在里头找黄花鱼。”就是说:这是苦心经营的,你不明白。
老舍要表现的,是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是五十年里北京各个阶层的生活全景。这种跨度,一个故事根本不能展现。《茶馆》的叙事,不是像传统西方戏剧那样,聚焦在一个固定的点上;而是像国画山水,是散点透视,视角在做平移运动。
王利发是男一号,但严格地说,不是男主角。那这部剧的主角是谁?其实是这家茶馆。而这个大茶馆是一个小社会,所以,这部戏的真正主角,是中国社会。用两个小时,从容地讲述中国五十年的社会变迁,呈现许多人的一生。你说,《茶馆》是不是盖世无双?
因为老舍的视角是复杂的社会,而不是具体的个人,所以《茶馆》就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悲剧或是喜剧了。它从头到尾都能既让观众笑,又感到心里沉甸甸。它的人物相当写实,但着意表现的,不仅仅是情感,更是每个人的生活态度。
《茶馆》在德国上演时,被国际文学界认为是一部当代性、世界级的史诗戏剧,是伟大的创新之作。我们中国人感觉不到,可能是因为用的都是旧文化元素。最好的创新,也和最精彩的诗一样:一出来,就像是早就有了一样成熟,但是,再也没法被替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