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见·握书姑娘
不合群,不是性格孤僻,而是灵魂独立。
还记得复旦女神陈果吗?
曾经,她因气质出众,思想新颖,授课风格幽默风趣,一度引发网络热捧。
她的很多精彩言论广泛流传,各种演讲短片,讲课视频,更是火爆朋友圈。
那时的她,是万人敬仰的网红教授,是无数人的“心灵偶像”和“灵魂导师”。
然而这一切都在四年前突然改变了。
2019年,因读错了两个字音,将“耄耋”读成“毛至”,她受到网友铺天盖地的声讨,谩骂,甚至被称为“教育界的耻辱”。
一纸诚恳的道歉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果逐渐“消失”了。
如今,四年过去,网络世界很少再有她的踪迹。
有人为她遗憾,觉得当初她只要迎合一下曾经那个追捧她的群体,稍微为自己解释解释,如今肯定还是被广泛关注的复旦女神。
但她没有。
这不是她孤傲,而是一向清醒通透的她明白:
外界的喧闹对人只是一种消耗,热闹过后,留下的只有空虚。
所以她没有极力辩解,盲目迎合,只是埋头专注自我,继续自己的教育事业。
对名誉足够淡定,对舆论足够从容的她,在这个无数人都挖空心思出风头、博眼球的时代,显得很不合群。
而恰恰是这不合群,让她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岁月中修养自己,练就自足的内心,饱满的灵魂。
想起《庄子·在宥》里的一句话:
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那些真正精神富足,灵魂丰盈的人,往往都是乐于独处的人。
01
- 盲目合群,是种内耗。
《奇葩说》辩手颜如晶曾说:“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独,合群了才是真的内心孤独。”
生活中,许多人总是在成长中逼迫自己去合群,试图在喧嚣中摆脱孤独。
殊不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合群,多半是无效社交和精神内耗。
知乎上有位网友讲过自己的故事。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因为喜欢独来独往,就有人说他不合群,甚至武断地谴责他高傲自私。
为了更好地融入集体,不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他强迫自己做出改变,努力去合群。
同事们追剧玩游戏,他也追剧玩游戏;
同事们下班后去聚会喝酒,他也开始主动加入。
不知不觉中,他学会了抽烟、喝酒、打牌、打游戏。
看着越来越不像以前的自己,他倍感痛苦和压抑,忍不住疑惑:
“我那么卖力地消除自己身上的怪癖,积极地迎合其他人的步调。以为会寻找到一种归属感,可是为什么现在我却觉得越发无聊和空虚?”
有人给出一个一针见血的答案:
“努力融入一个集体没错,错的是选错了目标。当你盲目融入一个糟糕的圈子,自然只会身心俱疲。”
诚然如此。
拼命去合一个不适合你的群,只会占用你的时间,消耗你的精力。
让你的内心在刻意合群中变得空虚,精神在盲目从众中变得贫瘠。
正如陈果所说:“想方设法呼朋唤友,以虚假的繁荣来寻找寂寞时的慰藉者,终究是无用功。
因为热闹的人气没办法换来内心的充实、精神的振奋和灵魂的安宁。
02
- 不合群者,灵魂饱满。
罗永浩说过,有思想的人在哪儿都不合群。
不合群,不是性格孤僻,而是灵魂的独立。
陈果走红之后,她的课座无虚席,她本人还多次登上《央视新闻》。
那时,她各种光环加身,被鲜花和掌声所包围。
但在人气最巅峰,外界最喧哗的时候,她并没有迷失自我。
而是从人群中抽身而出,一个人安然自若地享受独处。
每天,她依然尽心尽力地备课,空闲时间,她待在房子里安安静静地写字,还出版了几本畅销书。
不止走红之后,走红之前的她也是如此。
当初在加拿大留学时,她与身边亲朋好友的物理距离达到了从小到大前所未有的遥远。
但奇妙的是,那时她并没有感到寂寞孤独,反而很是充实。
每到节假日,她就避开人群,远离喧嚣,一个人思己所思,做己想做,把日常填得满满的。
一向与世无争,自成一片世界的她,心智犹如一个开掘不尽、取之不完的宝藏,提供给她源源不绝的精神资源、生命营养。
让她成了一个丰富且有趣的人。
她说:“热闹最容易搅乱我们内心的宁静与闲情,使我们变得心烦意乱、心浮气躁。
我们应当给自己更多独处的时间,因为当我们学会好好与自己相处,自我的力量就开始觉醒,内心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的确如此。正如冯骥才所说:
“平庸的人用热闹填补空虚,优秀的人以独处成就自己。”
不合群的人,并不意味着没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也不意味着孤僻无趣。
相反,他们往往内心更充盈,灵魂更饱满。
他们不怕寂寞,享受得了孤独。
不委曲求全去附和别人,只听从内心,把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人和事。
03
- 高质量社交,是主动筛选的结果。
高质量的社交,不在于和谁都能处,而在于和谁处。
比合群更重要的,永远是合什么样的群,选择什么样的圈子。
经济学家薛兆丰曾自曝,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一匹离群的马。
同学会他很少去参加,交情一般的同事叫他出去喝酒聚餐,他永远都是借故推脱。
看起来不懂人情世故的他,实际上比谁都会社交。
空闲的时候,他会跟罗振宇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讨经济学,也会和蔡康永等朋友人研究深度内容。
所以,他不是不合群,而是有所选择,只交往同频的人,只接触舒服的圈子。
陈果也是如此。
意外爆红后,一波又一波的学生,甚至校外人士都向她慕名而来,让她在短时间内认识了数不胜数的人。
按理说,她应该有参加不完的应酬。
但现实却是,她依然从容自在地独来独往,一个人外出购物,一个人去食堂吃饭,戴着耳机沉浸于自己的世界。
这不是她人缘不行,而是即便朋友万千,她也不沉溺于无意义的交往。
只偶尔跟三五志同道合的好友,在一个屋子里看书,喝茶,谈哲学。
作家张超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是和每个人都相处融洽,恰恰是和一些人的不融洽,才表现出了你的成熟。”
社交是一场筛选。
真正成熟清醒的人,从不盲目跟风,而是有所选择,远离不适合自己的圈子,找到内心的自在。
04
有个故事说,一个石油大亨发现天堂已经满员,便大声宣布地狱里发现了石油。
人们很快蜂拥而出,到地狱淘宝。
这个大亨一看别人都去了,怕地狱里真有石油,也尾随而去。
可见,很多时候容易让人迷失的,正是人群和从众心理。
《在孤独中前行》里有句话:
“那些盲目把自己融入人群中的人,反而越容易感到寂寞孤独。”
迎合众人不会驱散孤独感,清醒独处才能做好自己。
点个赞吧 ,余生学会不合群,享受一个人的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