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内益生菌产业进入暴发增长期,使得市场上衍生出许多声称“婴幼儿益生菌”“儿童益生菌”“成人益生菌”等的商品。数据显示,2015—2020年,我国益生菌市场规模从486亿元增长到850亿元,市场以年均超15%的趋势递增。从产品端来看,市面上强调益生菌的产品,大多涉及乳品、饮料、零食和功能性食品等,有压片糖果、固体饮料、滴剂等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每种益生菌都可以给婴幼儿食用。益生菌按属、种、株三个层次划分,功效以“菌株”为准,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严格规定到菌株水平。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公布《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显示,截至今年4月,可以用于婴幼儿食品的益生菌有10个菌种的13种菌株。不同种的益生菌基因组差别较大,即便是同种益生菌的不同菌株之间也存在差异性,而且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作用可能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益生菌的3个核心特征就是要有足够的量、要有活菌的状态以及有益健康的功能。市场上多数产品对有效期内的活菌数未予以明确标注,仅标注了出厂时添加的活菌数,或模糊地标注“添加量”“含量”。益生菌产品从被生产出来到被消费者购买,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已有大量菌群死亡,益生菌的数量可能从10万级掉到万级,甚至更少。
调查发现,市场上的“益生菌”产品有些为固体饮料,只是普通食品,但却宣称调节肠胃、改善免疫等功效。此类产品的配料、生产工艺、标签和说明书等不需要额外进行注册审批。按照食品安全法、广告法规定,普通食品不得有功能宣称。部分产品在宣传时和包装上会标注“添加婴幼儿可食用益生菌”等字样,产品执行固体饮料标准;“活菌型固体饮料”若声称具有某种功能则属于违法行为,消费者在选购时需要仔细甄别。
中国奶业协会原常务理事、广州市奶业协会原会长王丁棉指出,生产固体饮料的门槛相对较低,技术含量及研发生产成本也低,但利润可观,不少厂商瞄准了这一“商机”,打着“特殊”食品的旗号高价销售固体饮料产品。而消费者对固体饮料和“特殊”食品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很容易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误购。
益生菌对健康的作用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存在一种“万能”的益生菌菌株适用于每个人和所有健康状况的改善,同样配方的益生菌难以满足不同症状的需求;益生菌菌株能否在人体肠道中定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肠道中固有菌群的组成和结构。因此,消费者应尽量听从专业人士的建议,理性选择益生菌产品,不要盲目购买。
多数产品虽为固体饮料,但部分售价却堪比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价格。业内人士表示,一盒售价200多元的益生菌固体饮料(60克)添加3种109CFU级的益生菌活菌,生产成本不到10元,利润却高达20倍。
《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年版》中指出,近万篇学术论文对不同益生菌菌株功能研究证实益生菌的核心功能是改善人体肠道健康。人类对益生菌功效的探索和评价是一个长期、严谨、科学的过程。
11月25日,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的《益生菌食品》团体标准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据悉,《益生菌食品》团体标准已于11月8日发布实施。团标对益生菌食品进行了定义:添加了益生菌,并在保质期内活菌数量符合要求的食品。团标规定,即食型益生菌食品保质期内活菌总数不得少于107CFU/毫升(克)。
此外,团标对益生菌食品的名称、包装、标签等也做了相应规定。团标的发布对益生菌食品消费认知模糊,产品虚假宣传,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标签标示含糊不清等问题的解决有重要意义。
(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