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年1月—1101年8月),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水利专家和美食家。
苏轼在文学方面造诣深厚。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笔清新豪迈、独具一格,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诗词成就,可谓空前绝后。
- 颠沛流离的一生
苏轼的一生,闯南走北,是奔波、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一进官场深似海!苏轼在仕途上几经跌宕,或栖于繁华,或置身荒蛮。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所到之处,常为蛮夷贫困之地。其舟车劳顿之艰辛,生活贫困之凄苦,无一不磨练其心智,无一不被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所开解。他爱国爱民,竭尽全力为百姓做好事,深得百姓拥护和爱护。
苏轼这一辈子,不管是仕途不顺还是命运多舛,他天性乐观豁达,善于在逆境中苦中作乐,化腐朽为神奇,活得十分乐观快活。
- 少年得志,初露锋芒
1037年,宋仁宗景佑三年,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其父苏洵,即《三字经》中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勤奋刻苦,终于大器晚成。他对苏轼兄弟的教育十分重视,因此,苏轼自幼读书勤奋刻苦。
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主考官欧阳修对其文采赞赏有加,称“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很快名扬在外,每出新作,必定立刻传遍京城。
正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家中传来母亲逝世的噩耗,苏轼悲痛欲绝,回家奔丧,在家丁忧三年。
- 开启被贬之路
1069年,苏轼服贸满还朝,又遇王安石变法。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认为变法于民有损,便上书反对,结果被贬官至杭州任通判三年。
随后,他又前往密州任职,并在百无聊赖之际写《水调歌头》。其文一处,轰动文坛。
1077年,苏轼前往徐州任职,正值洪水发难,他带领百姓齐心共治洪水、修堤护坡,深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