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8,《长安十二时辰》官服】
从事劳力工作的老百姓的地位比尚未取得功名的士人还低,在服饰上的限制就更多,不仅仅表现在服色上,衣裳的式样、面料也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平民、农民不能穿红著绿,只能穿本色麻布衣。穿衣只能穿缺胯四揆【衣旁】衫,即两旁开衩较高的衫子,以区别于其他阶层。敦煌323窟中有一幅表现唐代船夫形象的壁画,船夫穿小袖短衣,外罩半臂,束腰带,下身长裤,头戴斗笠,脚蹬麻鞋。敦煌22窟唐代壁画中的农民则戴斗笠,穿高开衩的衫子。
【图9,敦煌壁画中初唐纤夫】
唐代流行幞头。幞头是宋代的特殊服饰,尤其是直脚幞头,展开有一尺多长,但是幞头的出现则在后周,唐代已经流行。后周武帝时(572)以幅巾裁为四脚,即加上四带,称为四脚幞头。北宋俞琰《席上腐谈》说:“周武帝所制(幞头)不过如今之结巾,就垂两角,初无带。”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带,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唐代的幞头品种很少,到了宋代才出现多种品种。
【图10,《长安十二时辰》中幞头】
隋唐时期,幞头内衬巾子(一种薄而硬的帽子胚架),就是说在幞头的里面用一个帽子架,支撑幞头,或者说给幞头固定形状。这种样式在唐代陶俑中有很多。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随着这两根带子的加长,名称由开始的“垂脚”、“软脚”,变成了“长脚罗幞头”。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石椁人物雕刻中就有这样的形象。唐代早期的幞头,用软裹而垂双脚(双带)于后。裹头各三折,重垂前脚。
【图11,唐代长脚幞头】
唐代女性服饰的代表是襦裙,搭配披帛。唐代前期妇女服装,主要有裙、衫、帔子三种,下身束裙。上穿小袖短襦,下著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中用绸带系之。以后数百年间,虽屡经变化,但始终保持这个基本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