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垃圾分类宣传视频截图
今年5月,郑东新区康宁小学围绕垃圾分类主题,一、二年级的同学们绘制了卡通画、漫画,三、四年级的同学制作了主题小报,五、六年级的同学们撰写学习心得体会;
8月底,二七区长江东路第二小学学生迎来别样的开学第一课。这次的开学第一课以“环保”为主题,向学生们讲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相关常识,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10月份,金水区黄河路第一小学则让学生当起了“老师”,在班级内结合PPT进行宣讲垃圾分类小知识。随后,在各个班级进行垃圾分类随堂小测验;
11月,郑东新区河南大学附属学校的美术课程也变样了,各个年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手工制作。学生们通过做一做、贴一贴、画一画,一件小小的“艺术品”就出现在眼前;
11月25日,在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的升旗仪式上,四年级学子为大家带来情景剧“垃圾分类,我们在行动”,小演员们活灵活现的表演引来台下观众阵阵欢呼。
还有更高阶级的“课程”。最近,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学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部有关垃圾分类的公益宣传片。该片在校园公众号发布之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学子纷纷留言,“这是什么垃圾?现在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了”。
从“活动”到“课程”,郑州中小学将美育、德育和智育相结合,这样的跨学科课程既有趣又实用。对于“你到底是什么垃圾”的疑问,想必难不倒郑州学子。
探索三:从“孩子”到“成人”
看到这里我们不妨有这样一个设问,垃圾分类仅仅是孩子的事吗?作为社会成员占比最大的成年人能做些什么呢?先来看一个“传帮带”的故事。
“传帮带”是指前辈对晚辈或者老手对新手等在工作或学习中对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经验经历等给予亲自传授的通俗说法。
康宁小学学生与家长一起制作的环保垃圾桶
为了让垃圾分类深入家庭,郑东新区康宁小学要求学生和家长利用周末共同完成了这样一道家庭作业——制作家庭创意垃圾分类桶。
“在制作家庭创意垃圾分类桶时,都是孩子告诉我如何写标志,如何配色,因为学校都有教他们如何进行分类。”康宁小学的家长这样反馈到。其实,“传帮带”既是方式和方法,更是氛围和风气,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技艺教授方式。
管城区回族幼儿园亲子手抄报
作为管城区教育系统垃圾分类工作试点之一的管城区回族幼儿园,开展各种垃圾分类工作已有一个学年。该园让孩子树立垃圾分类的意识、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同时,也调动家长和孩子共同制作垃圾分类调查表和垃圾分类手抄报。“不仅仅是教会孩子,我们更加倡导家园合作,让家长共同加入垃圾分类的队伍中。”园长马要青说道。
看来,“文明小使者”将垃圾分类知识和实践经验已经传给每一位家长,这样的“传帮带”反而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从“孩子”到“成人”,垃圾分类促进了学校教育反哺社会。
“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11月15日上午,郑州市教育局以此为契机召开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讲会,积极开展学校、家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在全市打造示范性生活垃圾分类学校,引导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也成为郑州教育系统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初心和使命。
拾起一张纸屑,就是拾起了城市文明。毫无疑问,郑州师生从“学”到“用”,从“活动”到“课程”,从“孩子”到“成人”的这“三个探索”点亮了郑州这座城的文明之光。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由豫见升学编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