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现代舞蹈教学视频大全超简单,小学生最酷的舞蹈教程完整版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2-12-18 17:40:13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被称为“神州瑶都”,是最具代表性的瑶族原生态文化聚居地。瑶族长鼓舞是标志性的瑶族文化符号,在广大瑶民中有“腰不离鼓,打鼓认宗”的说法。打长鼓寄托着瑶族人民的信仰和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2008年,江华瑶族长鼓舞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圩镇文明村的瑶族“鼓王”赵明华成为瑶族长鼓舞传承人。但是由于缺乏表演技艺精湛的新生代,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赵明华仍然没有确定下一代的长鼓舞传承人,江华传统长鼓舞的保护和传承面临断代的困境。

鉴于此,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第一小学围绕新课程改革,充分利用“非遗传承”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开设“瑶族长鼓舞”校本课程,构建以“激扬生命,舞动美丽校园”为主题的育人环境,在课程的探索和实践中走出了“瑶族长鼓舞育人”的新路。

课程目标

学校通过长鼓舞课程的开展,使全校师生了解瑶族长鼓舞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学习传统瑶族长鼓舞72套基本动作,传承瑶族长鼓舞,使长鼓舞的学习从学校辐射到社区,让全镇成为瑶族长鼓舞的传承基地;结合瑶族语言、音乐、服饰、节日、美食等瑶文化的学习和教研,让师生踏上民族文化寻根之旅,探寻民族文化本源,提高文化自信,使瑶族长鼓舞融合“五育”,成为学校的专门性和综合性育人课程。

学期目标:全校师生“人人会跳长鼓舞,个个能做长鼓操”。

学年目标:传承发扬长鼓舞,长鼓舞出新风采。

长期目标:传承瑶文化,通过瑶族长鼓舞的学习,达到“体健、心明、向美”的要求。

课程内容

江华瑶族长鼓舞以小长鼓为主,所表现的内容涵盖瑶族人民迁徙、种植、采摘、狩猎、祭祀、婚丧喜庆、重大民族节日等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流传下72种套路,每一套都包含文打、武打、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表现形式,以及“起堂”“移堂”等基本动作和众多细小的延伸动作,如蹲、踞、起、仰、跳、扑、拧、转、挫等。文打相对柔和舒缓,武打则刚猛粗犷;独舞、双人舞和群舞各具特色,既有在八仙桌上和屋内的表演,也有在田间地头、山川树林的舞蹈。基于课程目标,学校组建了以专任教师和舞蹈专业教师为主的教师团队,挖掘长鼓舞的精华和根本,融入现代舞蹈元素,以教师团队、学生校队、年级舞蹈为板块组织教学,以不同难度、不同形式、不同要求设置课程,最终形成长鼓操和长鼓舞两大课程体系。

长鼓操课程。长鼓操为全校师生必学舞蹈,是一种集体舞形式。主题是表现瑶族生产生活中的丰收喜庆,洋溢着欢快、明艳的生活气息;动作内容取自“拜盘王”“上山过岭”“采山茶”“过大节”等舞蹈章节。整套长鼓操分为八节,每节四个八拍,总计时间为5分钟,背景音乐改编自《瑶族舞曲》,融入瑶族鼓点和唢呐,节奏明快活跃,适宜各个学段学生在大课间时间进行锻炼。

长鼓舞课程。课程分为教师长鼓舞、学生校队长鼓舞、第一学段长鼓舞、第二学段长鼓舞、第三学段长鼓舞等。

教师长鼓舞的内容是难度较大的“拜盘王”“祭祀天地”等,包括含有武打元素的单人桌面舞、双人桌面舞、集体舞蹈等板块。

学生校队练习的主要内容是瑶族“迎宾舞”,包括独舞、领舞和集体舞,以集体舞为主,注重示范性、代表性、表演性,融入了部分现代舞蹈元素,使之具备一定的通俗性和观赏性。

第一学段长鼓舞的主题为“过山鼓”,吸纳了传统长鼓舞中文打的柔和舒缓,主要内容为走山路、上学堂等生活和学习场景,形式生动活泼,动作相对简单化、儿童化。

第二学段长鼓舞的主题为“采山花”,主要内容表现瑶族上山采摘、耕作的劳动场景,形式热烈奔放,动作难度不大、幅度较小。

第三学段长鼓舞的主题为“跳长鼓,抢花炮”,表现瑶族节日的喜庆气氛,主要内容取自传统长鼓舞的72套动作,以传承为学习目的,相对而言难度较大。

课程实施

为了保证长鼓舞课程的顺利实施,达到学习长鼓舞、传承瑶文化的目标,学校倾力打造富有长鼓舞特色的学校文化:建立长鼓走廊,定制瑶服和长鼓,设立瑶文化宣传长廊;成立长鼓舞课程领导小组,聘请长鼓舞传承人赵明华和他的弟子为专任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和教学骨干,整合教学资源;将“瑶族长鼓舞”课程纳入学校常规课程体系和课后服务体系;建立家校、社区、村组联动机制,扩大影响力,增强长鼓舞课程的实施效果。

首先,把长鼓操和长鼓舞纳入课程表和常规管理。每周四节的体育课分别安排一节长鼓操、一节长鼓舞,保证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每天上午的大课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为长鼓操运动时间;周一至周四的作业辅导课之后就是长鼓舞的学习、活动、表演时间,各团队、年级、班级依据教学要求和目标进行相应的教学和活动;周五下午第一节课后是全校的长鼓操和长鼓舞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员共同参与。

其次,实施分层教学,突出重点。第一学段: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长鼓舞。一是以儿歌形式开展“认长鼓”教学,辅以多媒体动画,学习长鼓最基本的握鼓、托鼓、举鼓、击鼓等动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了解长鼓;二是进行最简单的群舞队列训练和“走长鼓”训练,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三是学习长鼓舞最基本的走位动作“打长鼓,走山路”,整套动作分为两节,每节四个八拍,主要内容为起鼓、走鼓、放鼓,为第二学段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二学段: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对长鼓舞有了一定认识,身体的力量和柔韧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可以开始长鼓舞的正式学习。主题内容为长鼓舞中的劳动场景,学生学习舞蹈中的“起、仰、跳、转”和三人以上群舞等内容,还要挑战“唱山歌,跳长鼓”这一环节,进行歌舞结合的初步尝试。第三学段:将传统长鼓舞的学习与瑶文化的学习相结合,让学生了解长鼓舞文化和瑶族的重大节日;长鼓舞的学习以传统的72套动作为主,包含难度较大的武打以及扑、打、拧、踞、蹲、挫等动作。

最后,多渠道参与社会活动,拓展舞台,扩大育人空间。一是组织学生参与节日表演、观摩演出,根据学校长鼓舞课程和文化建设方案,学校组织长鼓舞队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相关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见识,进而提高长鼓舞的水平;二是参与县市区和相邻省市的艺术节,加强交流,扩大长鼓舞的影响;三是定期参与公益演出,到旅游景区、社区文化舞台、养老院、幼儿园等地,把瑶族文化传播到各个角落。

课程评价

学校为长鼓舞课程建立了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有“即时自评”“点亮自我”“风采展示”“荣誉榜单”等评价窗口,开通“家校赏评”“抖音风云”等网络评价通道,结合学校相关考评,构建过程评价和发展评价相结合的新模式。

近年来,学校不断更新和改进长鼓舞课程,强调课程的育人作用,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第一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2年06月15日第5版

作者:李富荣 陈华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