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流感高发,发烧要着急吃退烧药吗?传统认知是体温超38.5℃才有必要吃退烧药,但最新研究却发现,即使38.5℃,也可等等再吃退烧药。
日前,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剑峰研究组最新发表在国际免疫学权威期刊《免疫》(Immunity)上的一项研究,让人们对发热的作用和退热药的使用有了全新认识。研究提示,发烧后可以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这样可以帮助提高清除病原体能力。
生活中,发烧多是由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造成的,这时候我们的身体会调动免疫细胞来对抗病原体。免疫细胞靠其表面的α4整合素细胞黏附分子到达感染的部位。
研究发现,当体温达到38.5℃及以上时,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一种名为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蛋白质与α4整合素结合在一起,大大加速免疫细胞移动,好比把普通“运送车”升级成了“跑车”,让免疫细胞更加快速赶往感染部位,帮助人体战胜疾病。
一方面,只能在体温达到38.5℃以上,才能有效诱导热休克蛋白90的表达,起到加速对感染清除的促进作用,目前研究是高热后6个小时可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一旦热休克蛋白90被成功诱导表达,即便体温回归正常水平,热休克蛋白90的表达也可维持大约48小时。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发烧了,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
“如果一发烧就急着降温,这会扰乱免疫细胞的正常工作流程,会削弱机体的防御能力,病程反而会被延长。”陈剑峰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表示。
建议对于普通感冒发烧,一般体温不超过38.5℃时,可以暂时以物理降温的方式为主,如可用温水擦浴全身。而当体温高于38.5℃,精神状态较好且没有其他情况时,如晕厥、慢性疾病,可适当推迟使用退烧药(研究成果还未临床推广,婴幼儿、老人、发热耐受差的人群需遵医嘱),当体温降至38.5℃以下,即可停用退烧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