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概括主题
在概括主题时,前半部分写课文主要内容,后半部分写课文表达的情感。例如可以这样写:课文记叙了"我"的父亲李大钊在形势和处境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坚持党的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在法庭上镇定、沉着,被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坚贞不屈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5、 表达特点
本文有三个表达特点:一是通过人物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二是对比的手法烘托了丰满的革命者形象;三是前后照应。
本文突出的表达特点是在叙述的过程中运用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客观、立体地塑造了一位英雄父亲的形象。如,被捕前,作者刻画了父亲的语言——"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在形势险恶、处境危险的情况下,父亲内心虽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一心考虑革命工作需要,不顾自身安危,表现了父亲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又如,被捕时,父亲临危不惧的举动——"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展现了革命者的沉着镇定。被捕后的庭审,作者用饱含深情而又极其克制的语言描写了父亲的外貌——"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父亲的神态——"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通过描述父亲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又望了望我们",写出了父亲内心深处对家人的不舍。女儿将父亲的这一"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写出了这一刻女儿与父亲的心灵相通。
本文另一个表达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了丰满的革命者形象。一是与自己的前后对比。被捕前,一向耐心回答"我"问题的父亲,当"我"好奇地问父亲为何烧毁书籍和文件时,父亲严峻的态度与之前的慈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与亲友对比。亲友劝说父亲离开北京,而父亲却坚定地拒绝,面对越来越危急的局势,亲友与父亲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李大剑同志对待工作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三是与敌人对比。被捕时,在反动派凶恶粗暴的言行下,父亲始终保持沉稳严峻的态度;法官怒气冲冲,父亲却安定沉着,在正反面人物形象的对比中,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倒并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显示了革命者的浩然正气。
本文第三个表达特点是前后照应。如,第2自然段中写到"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在第6自然段中写了"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前后照应,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更加突出当时社会局势的险峻。又如,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形成呼应,特别是两次出现李大钥遇害的日期,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对文章的中心起到了强化作用,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遇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追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