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327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在设立新的摩托车生产企业中,小牛电动赫然在列。这意味着 小牛电动终于正式取得了电摩生产资质,可以开始生产完全属于自己的电动摩托车了。
从2014年9月到2020年1月13日,小牛电动一直没有获得国家规定的电摩生产资质和产品销售资质,电摩新品一直处在搁置阶段。此外,小牛M系列、N系列、U1系列都因新国标原因被禁止销售。已经购买了小牛电动车的用户,不能在车管所合法为自己的电动车上正式的牌照,只能办理过渡期临时牌照。按照国家超标电动车过渡期处理规定,2021年以后(也就是明年),N,M,U1现款车型将全面禁止上路,而过去3年,这3个车型就占到了小牛总销量的八成以上。
作为国内一家比较知名的电动车企业,,在过去6年里,小牛电动一味注重在设计上收割韭菜,在品牌营销上持续为自己做曝光,而生产和销售一直采用的是贴牌代工的方式。
如今,随着第327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发布,小牛的自主品牌造车计划,终于可以名正言顺了。今后,小牛的电动车不用打上代工企业的牌子了,而是可以合法的叫小牛了。
获得生产资质只是一家企业正常走向市场的第一步,小牛还需要继续向工信部申请产品准入销售资质,还要想法平息已经购买其产品的用户无法合法上路、上牌的怒火。当然,继续推出新品,获取新的用户来尝鲜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是,无新的设计,无革命性的体验,是否能让消费者长期购买小牛电动,这很难来判断。
虽然小牛是家外观设计驱动的互联网企业,但小牛还是很喜欢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技术研发能力,一直以智能化、科技化作为宣传点,比如小牛电动车可以定位、手机可以查看骑行信息、创立“牛油粉”社区、组织粉丝试驾等。但这不是用户真正的刚需,都是用处不大的鸡肋功能。因此,小牛所依仗的智能黑科技实现程度是偏低的,在用户体验上不够明显,更多的只是在设计感上,与传统电动车形成了一种外观上的差异性。随着互联网红利褪去,产品同质化严重,电动行业洗牌在即,比拼智能科技的下半场角逐即将开始。从长远来看,只有真正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不断研发智能化功能,才是电动车企业的立命之本。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顾立 实习生 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