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为什么,一提到没人点赞,我们就会丧失发朋友圈的兴趣呢?
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自我表露”。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Jourard认为:
自我表露就是将自己的信息告诉别人,与他人分享个人事件、想法和感受的过程。
在他的理论中,自我表露的目的是:
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同和支持,在群体中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自尊和信心。
可以说,它是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本能。
发布朋友圈,分享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发布照片,感悟,也是一种自我表露。
来源:pexels
而对方通过朋友圈的反馈功能回应我们:
点赞,代表了尊重、认可,可能也包含了陪伴和信息支持;
而评论可能通过文字传达安慰、关怀,提供情绪支持。
可以说发朋友圈,是一种寻求归属和认同感、加深人和人之间情感联结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以促进个体的情绪调节,还可以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满意度。
《纽约时报》曾对3万名美国网民们进行调查后发现,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日常的人。
体验到被关心、得到回应、被朋友帮助的程度比不发布日常的群体高了15.9%。
即使这些并不能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感知到的反馈会令Ta们感觉好很多。
所以,回到一开始的场景。
来源:pexels
当小A发现自己的朋友圈无人回应时,意味着她在朋友圈寻求的归属、认同和情感联结的过程失败了。
这种失败的反馈,会加深个人的消极情绪,降低个人的人际交往积极性。
人都是趋乐避苦的。
为什么明知道“没人点赞”会让我们不开心,我们还要继续“发朋友圈”呢?
我分享了情绪他们根本get不到点我们再将小A的经历换个结局假设一下:
你兴高采烈吃了顿火锅,没有屏蔽大家发了个朋友圈,配图,配文案:“这家火锅很好吃,吃完心情都好啦!”
过了半小时,你回来一看,评论乱七八糟。
你的奶奶说:“少吃点火锅,不干不净的会拉肚子。”
不太熟悉的人说:“注意点身体吧,晚上9点了还吃还吃火锅,也不怕胖哦。”
你的心情瞬间坠落,没有人能够理解你的喜悦。
来源:pexels
别担心这种人不存在。
由于个人理解力的偏差,对自我表露有“不同想法”的Ta们,实在是太多了。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有一次在某社交媒体上发了一个关于楼下装修的吐槽:
“楼下装修前有个开工仪式,从早上六点开始放炮,放到了晚上十点;
还烧了些什么东西做祭祀?那个烟熏得我家都是味道...
好,仪式做完可以开工了,结果早上五六点,砸墙的声音就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