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pexels
在自我表露下,我们都要通过印象整饰来寻求归属和认同。
社会心理学家Arkin认为,印象整饰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为了给他人达成某种印象。
通过精心的策划、执行,最后形成某种类型的自我的过程。
所有人的印象整饰都不一样:
名媛们要精心p图,装扮奢华,打造朋友圈里的“名媛”形象;
创业者要通过发布自己的实际业绩在朋友圈中打造“精英创业者”的形象。
研究显示,适当地在社交媒体上,按着自己的想法进行印象整饰。
来源:pexels
影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时,我们的心情会更放松,对社交的满意度也会随之增加。
但过度的印象整饰,会导致真实自我和虚拟自我的混乱!
我有一个朋友,起初她发朋友圈,是因为朋友圈里都是很熟悉的人。
她可以任性地发布自己每天的日常和看法,毫无顾忌。
朋友们都知道彼此是什么样的人,即使不点赞,她也知道彼此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
但随着她的年岁增长,工作经历丰富,她的朋友圈逐渐扩大:
来源:pexels
一开始是父母,后来是不算熟的朋友、领导同事、远方亲戚、甚至是近邻。
她开始给他们分组,分组的过程十分麻烦,每个组要对应不同形象。
作为老师,要在学生和家长面前树立权威;
父母有时候需要通过她的朋友圈来看她近况如何,作为女儿,她要开朗活泼,不让父母担心;
还有亲戚和不太熟的朋友,都可能会给她介绍对象,为了这些潜在的对象,她必须将自己塑造成“适婚”的形象。
真实的自我被压抑,她产生了巨大的迷茫。
直到有一天,她不小心将一位新生家长拉错了分组,在她放飞自我的朋友圈下面,家长评论:
“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以身作则。”
来源:pexels
在家长面前权威形象扮演失败,她尴尬到不行。
火速删掉了那条内容,再也没发过朋友圈。
提到此事,她说:
“本来我就不知道,该让他们对我有什么样的印象...
都分不清哪个是真正的我,在学生面前?还是在朋友面前、还是父母?
分错组,虽然尴尬,但是因祸得福,我也给自己一个不发朋友圈的理由。
你别说,不发朋友圈,我根本就不用思考我应该扮演什么,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我感觉更加的真实,自由,也更开心了。”
Bernie Hogan认为,人们的自我表露已经从一种现实生活中的表演行为,变成了社交媒体的展览行为。
随着社交网络上各种关系的好友不断增多,为了获得好的个人印象,我们需要耗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