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pexels
我不理解,做那些没用的仪式就算了,能不能考虑一下其他居民的感受啊?”
本意是这件事的发生,影响到了我的休息和生活。
我的想法很明确,这是我的媒体圈子,我没有带话题,没有带定位。
我是在发泄这件事对我的负面影响。
底下的评论中,只有我的好朋友和我产生了合理的共情,和我吐槽她们小区也总有这样的人。
而其他的评论,基本都是和我解释为什么要有开工仪式的,还有指责我“没常识”、“外地人做派”的:
来源:网络
来源:网络
看到这些回应,我产生了愤怒、无助的复杂情绪。
我想反驳,但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反驳。
最后我默默地选择了将那个内容删掉。
我起初发布内容的目的,只是为了发泄我自己的想法,寻求和我同样遭遇的人的吐槽。
可是他们的“指责式”应对让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上,我是错误的。
我不应该有“这件事影响到了我的生活和休息”的想法。
毕竟这样的事情在他们眼里看来,已经是司空见惯。
因此没有人会选择和我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去理解我的感受和想法。
这才是我愤怒、无助的来源。
来源:pexels
社会心理学家Sarason认为,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和他人分享事件或情绪时,若得到了对方的积极回应, 我们便能体验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和需要感。
然而,当社交软件上的人没有给予我们想要的回应时,我们所需要的支持感和需要感就消失了。
研究显示,我们在网络上的自我表露出的内容,可能会很难引起网络上他人的赞同或兴趣。
因而我们的自我表露,也就难以获得正向的反馈,从而让我们感到更加的孤独。
太麻烦了感觉自己活在他人眼里如果生活是一部连续剧。
在自我表露的前提下,你是希望表现出好,还是希望表现出不好呢?
就像我们知道外出要穿得干干净净,才会给人留下“这个人是爱干净”的好印象。
我们基本上也会对我们表露出来的自我进行一番修饰。
因此在朋友圈或者其他社交媒体上,我们会将自己的生活“去粗取精”,选出最闪光的部分发布出来和别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