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素来为我华夏传统美德。
可是,近些年来,关于老人这个群体在公共道德领域引发的负面新闻比比皆是,不是逼人让座就是广场舞扰民,轻辄对人辱骂重则对人殴打,霸座碰瓷讹人外带耍流氓,层出不穷。且也奇怪,此类新闻必定大火且在网上被人口诛笔伐,广为流传。
我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先说一下网络舆论的主力军是什么人?大部分都是15到30岁的年轻人。
年轻人最反感的就是拿年龄当令箭的唯我独尊,偏偏他们还想用蛮不讲理的暴力手段妄图把这个逻辑继续下去,那年轻人和老年坏人之间,就只能继续“你妨碍/侵犯/殴打别人,我就在网上痛斥你”。
年轻人VS老年人的二元对立已经成型了,因此有老年坏人戏份的负面新闻成了吸睛利器,“排老”情绪就这么在一次次个别、极端的事件中不断被渲染、被放大,哪怕那些恶行根本不是老年人专属。这些被排老情绪主导着愤恨敲击键盘批判、甚至咒骂老年人的年轻人,到底恨的是什么呢?
是所谓的“变坏的老人”站在传统美德的高地上,对美德的过分曲解和道德绑架!是利用自己的身份谋求特权、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私!
“老人”这个词现在己经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被蒙上了厚厚一层污名,视野中的陌生老年人,简直就是个靠着自己年龄优势滥用尊老传统、肆意占用资源、破坏秩序的“流氓”形象。
就公交车上让座来说,年轻人就一定需要给老年人让座了吗?也不一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倡的是给老人多一些帮助,可是有人利用道德绑架强迫别人给自己让座儿,就不好了。谁也不欠谁的,年轻人给老人让座是美德,特殊情况下不让座儿也无可厚非。本来,有余力的年轻人体谅老人在体力和健康上可能有的弱势,主动谦让座位是暖心的美德,但当自己对座位有需求(比如身体不舒服、下班劳累)时选择不让座,也绝不是什么罪过。绝大多数老人,在别人主动给自己让座时,都很客气的。“谢谢你了”,一句感谢的话,双方心里都舒服。平时让座时,还经常会有老人说,小伙子不用了,你们上班也很累,我一会就下车了。可是,确实有少数奇葩坏老人,满口仁义道德,倚老卖老,逼迫别人给自己让座。呵呵,遇到这样的坏老人——活该他没有座位。
不道德行为该痛斥吗,当然应该。但请注意,我在这里用的词是老年坏人,他们首先是一个坏人,但很不幸,他们也年纪大了。凡事过犹不及,他们这一小撮人无论如何代表不了老人这个群体!绝不能成为我们不尊敬大部分德高望重老人的理由。
根本无需去找“老人也有好人”的例证,和“年轻人也有坏人”的例证,因为缺德、犯罪这些黑暗面的存在,从来都不和某个年龄挂钩,把“坏不坏”和“老不老”挂钩,本来就是毫无意义的自作聪明。
中国现在有多少老人呢?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
在网上被如此的口诛笔伐,老年人们知道吗?
虽然老年人要么不会上网,要么不爱上网,压根儿不会来和年轻人对敲键盘打嘴炮,但他们是知道的。
除了“坏了一锅粥”的个别老年坏人,那些充满正义感而肆意大开的炮是不是也给他们造成了这样的压力呢?
现在有一种趋势是,甚至需要那些“无辜”的老年人做出一些非常规的表率,社会关于整个群体的舆论才能挽回一丢丢。
比如让座这件事,本来年轻人体谅老人的美德没什么毛病,但却有八旬老人做出了呼吁“老人给年轻人让座”的高姿态。
再比如在惧怕老人跌倒、冷漠自保好过被讹的舆论气氛下,老人摔倒了都不得不主动亮出自己有保险,好让别人安心地帮自己一把,想想也是有点心酸。
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血浓于水,之所以历尽沧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浓厚,尊老敬老是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为什么要尊敬老人?
老人们这辈子,往小说是为了家庭操劳,往大了说是为了社会,奉献了一辈子,我们希望在他们年老的时候能有一个安详快乐的晚年。他们有功劳,也有苦劳,值得尊重,尊重那段岁月,尊重那些生活,尊重他们的道德,却不只是他们脸上的皱纹和头上的白发。
我小时候见到的老人,皆有老人样儿。什么是老人样儿,即老人有老人的智慧风范,知道谦逊退让,远祸去辱,不和年轻人较劲,但不是看着年轻人犯错误不说话,而是“君子不重则不威”,慈爱地关心年轻人,但不跟年轻人开不合身份的玩笑,不跟年轻人计较,不没大没小。正是这种长期培养出来的威严和德行,到了老人该发言的时候,才能让年轻人听进去,年轻人听了这种老人的教训,也不觉得丢脸。
现在的老人由于生活时代的原因,的确赋予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性情和修养中有一些问题。这是文化的尴尬、社会的纠结。而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尊敬老人。尊敬是自己的事儿,不能跟被尊敬的对象要条件,仅仅只是为了我们心中的道义。
尊敬位老人,就是延续敬老的文化,而不管这个老人自身品行如何。因为,尊敬老人,就是善待将来的自己,我们要给自己的后辈做好表率。我们也都会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