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救世主》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并不是因为他想要孤独,而是在他的周围,寻找不到同类。”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人智商越高,越容易有“曲高和寡”的孤独感。
就像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为什么武艺高超却依旧郁郁寡欢,一生孤独?
就因为独孤求败的武艺江湖中再也找不到对手,一个江湖高手寻找不到好的对手,这是多么孤独的一件事呢?
独处有两种状态:主动追求与被动选择。
那些主动选择独处的人,都不简单,因为他们学会了珍惜独处的时光。
而那些被动选择独处的人,往往是“寻找不到同类”后做出的被动决定。
-01为什么有人喜欢独处?第一:“一览众山小”的孤独
这种独处,就属于“被动独处”。
并非是他们不愿意融入圈子,也不是不想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而是在他身边的圈子里,没有人能够读懂他,与他展开一段正常的对话关系。
一个哲学家,他们每天思考的是哲学,是出世与入世的关系,是人生,是生命的意义。
他想要追求真理,却始终被真理所困。
他看待事情的方式和思维,过于通透,以至于别人眼中的快乐,他丝毫感觉不到。
他眼里的悲伤,别人不懂;他眼中没有快乐,所以无法融入周围的吵闹声里。
就像一个人登高望远,攀爬一座又一座高山,可周围却没有人同行。
这份孤独,导致他们只能选择独处。
在独处中,发现更深刻的人生意义;也在发现自我的道路上,愈发孤独。
第二:性格上的“孤僻”与“内向”
另一种独处,是一个人的性格使然。
比如那些“社交恐惧症”的人,面对社交会让他们无所适从,整个人的身心都处于紧绷着的状态。
逼着自己融入某个圈子,会让自己感到不舒服,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
在一次次尝试融入周围的圈子无果后,他们宁可选择独处。
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他们才能完全放松下来。
不必因为社交关系而焦虑,不必因为跟人打交道而怯弱。
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他才能完全放松下来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