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比男生大这种情况不是很正常吗?”在某种程度上,这代表着集体意志和情绪的舆论,对该话题的“脱敏”“袪魅”表现,恰恰反映了个体价值在社会的高扬,个体选择的被尊重。
作者|白毅鹏
编辑|蒋芳仪
本文首发于《时代邮刊》第426期
近期,全国多地发布了婚姻登记大数据。大家发现,安徽省2021年登记结婚的“姐弟恋”超过两成,而杭州市2021年也有万余对“姐弟恋”修成正果,步入婚姻。此外,武汉同样出现了“姐弟恋”婚姻上升的趋势。对此,有专家称这是社会的进步。
“姐弟恋”这个词并不陌生,从字面上看,它指的是婚恋关系中女方年龄大于男方。“姐弟恋”古已有之,如今更是常见。不管是名人之间备受瞩目的“姐弟恋”,还是影视剧中自带浪漫色彩的“姐弟恋”,都在告诉人们:在爱情面前,年龄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婚配年龄模式的形成,背后隐含着复杂的社会动机,不是三言两语所能道清的。过去,社会上似乎更流行“男大女小”的婚恋观念,父母家人对“姐弟恋”有时也不太看好,这或多或少会影响那些原本不在乎年龄的未婚男女,使得他们无法自由地开启一段恋爱、走进一场婚姻。一些地方的“姐弟恋”婚姻比例超过同龄人结婚比例的报道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爱情本源,不再视“姐弟恋”为另类。
人们认为“姐弟恋”是正常的,折射出社会对这一现象的包容度。在微博热搜评论区,有网友们留言道:“我不理解‘姐弟恋’为什么会被单拎出来,难道男的比女的大5岁就会被称为‘哥妹恋’吗?”“都21世纪了,能找到合适的另一半已经很好了,女生比男生大这种情况不是很正常吗?”在某种程度上,这代表着集体意志和情绪的舆论,对该话题的“脱敏”“袪魅”表现,恰恰反映了个体价值在社会的高扬,个体选择的被尊重。
社会观念的变迁,往往意味着不同力量间的对比和角逐。在一些刻板观念中,大龄未婚女性就是“剩女”,一旦她们被认为没有“准时”地赶上婚恋列车,就可能遭受莫须有的道德评判,甚至会被认为是哪里有问题。
随着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女性在社会分工中“巾帼不让须眉”,女性力量的崛起、女性地位的提高,使得女性在婚姻上有了更加宽泛自主的选择,进而推动着社会婚恋观、择偶观的转变。
“姐弟恋”现象背后,呈现出宽松多元的婚恋观。这样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场域,能够让年轻人卸下负担,收获自信,而不再受世俗眼光的打量、挑剔。更重要的是,它帮助人们认识到爱情、婚姻的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可以聆听内心的声音,回归爱情的本质,去寻找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伴侣的。两个人到底合不合适,不能只由年龄、相貌、物质条件等说了算。
婚恋之事就像穿鞋子,而鞋子穿在脚上,只有自己知道舒不舒服。有人可能会说,“姐弟恋”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年龄、阅历、精力等不同会带来彼此的不合拍。
但同龄人的恋爱、男大女小的恋爱,也可能会遇到一些沟沟坎坎。在追寻真爱的路上,经受一些磨砺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双方要心心相印,共担风雨,不断磨合成长,才能减少那些客观限制条件的消极影响,共同撑起婚姻这把伞。
初审|王雅娜
复审|李玲
终审|黄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