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27日,“中国嘉德94春季拍卖会”,号称“中国第一拍”在北京长城饭店举行。
中国第一槌
第一号拍品是启功的老师、著名画家吴熙曾的《鱼乐图》,以7000元底价起拍,经多轮加价,最后以88000元成交,由香港买家张宗宪拍得。紧接着齐白石的《松鹰图》、张大千的《石梁飞瀑》相继以176万元和209万元拍卖成功。整场拍卖以1420万元的总成交价落下帷幕。
中国第一槌砸响后,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如打开的潘多拉魔盒,迅速在神州大地发酵和蔓延……
许多一夜暴富的故事流传于大街小巷:一位画家在河北农村采风,用30元钱换来一个丢在猪食槽边上的旧香炉。之后,这只香炉被标上“明代正德铜香炉”在拍卖会上,以27万元的价格成交;苏州近郊的农民在翻修老宅时,从屋樑上得到一幅古画,经专家鉴定后卖了31万元。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尽管版本不同,发生的地点不同,但绝不会影响人们快速致富的心理。于是乎,人们翻箱倒柜,寻找家里的老物件,重新审视灶台上的锅碗瓢盒,看看是否有值钱的宝物。
报纸、刊物、电视、电台不断地爆料古玩发财的神奇故事,以及拍卖公司一浪高过一浪的天价诱惑,反复刺激收藏爱好者的神经,因此,加入艺术品收藏的大军快速膨胀。2006年9月19日,央视报道:中国现有艺术品收藏大军近7000万人。
淘宝、捡漏、打眼、拍卖、一夜暴富……点燃了寻常百姓的财富*。
北京 潘家园古玩市场
然而,随着收藏大潮过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自从迷上收藏,我的噩梦就开始了。”一位公司高管指着书房里的收藏品气恼地向笔者抱怨。“除了这两件是清末的,其余都是赝品。投的钱全打了水漂,我现在跳楼的心都有。”我连忙安慰道:“不可能都是赝品。我看这几件就不错,大开门,包浆、色彩……”公司高管打断我,惨然一笑:“请专家鉴定过。”
“专家?专家也不一定说得对。”我想起2015年5月在川西一个古镇上,鉴宝栏目的单姓专家指着朋友带去的一件将军罐,言之凿凿的说:“这是大开门的明末清初青花将军罐,品像完整,价值吗……”朋友喜出望外,连忙索要鉴定证书,听说需要交3000元鉴定费,朋友不干了。
鉴宝栏目:走进川西古镇
“我买来才花了一千多,凭什么一份证书就要3000块。”朋友忿忿地告诉我。
成都西边的一座别墅里,收藏家贾老师郑重地劝诫我:“别搞收藏啰,捡漏的年头已过。现在高科技仿品太多,专家凭眼力很难判断。不是传承有序的东西,我也不敢收。”
“九市精华萃一衢”的北京琉璃厂,曾经是清代遗老遗少和外国洋使节们买卖古玩的地方,也曾经是北京唯一的古玩市场。这里商铺林立、牌号众多,大大小小的店里挂满名人字画,走上一圈,就会发现中国近现代知名书画家的作品几乎无一漏网。
琉璃厂:琳琅满目的名家字画
一家小店的内室里,一位书画商人与店主正在谈价。商人拿起一幅范曾的《老子出关》,“画得不错,如何让人相信是真品呢?”
著名画家范曾《老子出关》
“有眼力。”店主得意地说:“仿画的人就是一位画家,我这里的画都是美院的毕业生、研究生,还有名气不大的画家画的。你还不信?”他取出一张照片,“这是范曾与朋友共同举画的照片。”
画商还是犹豫,店主又取出一份鉴定证书,落款是“国家文物局书画鉴定中心”,盖有钢印,还有鉴定专家的签名和私人印章。“你若只要画,一般的800元,高仿的4500元。另外,要照片外加300元,要证书另加2500元……”
店主熟练地谈着价钱,他的身后俨然有条生产名人书画的流水线。大量的“名人书画”通过流水线源源不断地充斥着艺术品市场,搅混了高雅的艺术殿堂。
无须讳言,各种媒介和各类专家大多对艺术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缄口不提,只对艺术品的市场价值津津乐道。艺术品市场鱼龙混杂,假货横行,流通市场的规则被流氓化,再加上商业资本对艺术品市场的恶性介入,严重污染了艺术品市场。
如今,仍然有数以百万计的收藏爱好者,幻想在一夜暴富的巨大肥皂泡里。这个肥皂泡何时被捅破,捅破后会发生什么?
危险游戏:击鼓传花
艺术品收藏,本是富人玩得击鼓传花。笔者以为:一般百姓还是远离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