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个成语,和它意思相近的成语,还有一个是“臭味相投”。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沆瀣一气”是一个带着贬义的成语,平时我们用它来形容那些有着同样的“臭毛病”、“坏心眼”,又联合在一起做坏事的人。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这个成语从前还是带着“褒义”的。清代小说《孽海花》第三十四回里面有一段是这样写的:“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
当时作者用到这个成语的时候,显然是带着褒义的,意思是在说皓东、胜佛这二位都是“同声共气”的英雄人物。
那么“沆瀣一气”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个成语最后变成了贬义?下面让我们先从“沆瀣”这个词说起。
一、“沆瀣”的来源“沆瀣”是汉语当中的一个联绵词,按照《新华字典》上的解释,“沆”的本义是指“大水”。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普及本)》里面用“沆”字来组词,组成“沆茫”一词,是指“水草广大之貌”;组成“沆漭”一词,则是指“水广大貌”。
前者如杨雄在《羽猎赋》中写的“鸿蒙沆茫”,后者如司马相如《后汉书·马融传》中写的“瀇瀁沆漭”。
“沆”字在这两个词里面的意思,都是指水势盛大,浩浩汤汤的样子。仿佛沧海横流,波澜壮阔,一眼望不到边际。
但是“沆”字一旦和“瀣”字相遇,组成“沆瀣”一词,顿时变得“小家子气”起来了。那么,沆瀣是什么意思呢?《辞海》里面对这个词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指夜间的水汽,或者露水。
汉代司马相如在《大人赋》中说,“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大人赋》是才子司马相如,为迎合汉武帝喜欢求仙问道的思想而创作的文学作品。
在这篇赋中,司马相如建议“大人(汉武帝)”不要被禁锢在皇宫之中,应该揽天上的星辰日月做旌旗,装饰自己的龙车,在九天云翱翔。
再将天宫中的神仙全部招到自己跟前来,还要让女娲、冯夷来给自己弹琴、跳舞,再和仙女一同驾车经过南天门,去探望白发苍苍的西王母。
可见司马相如这篇《大人赋》里面写出来的东西,全部是充满了夸张想象的东西。
其中的“呼吸沆瀣”与“餐朝霞”,按字面上的意思,是在说把浩瀚天地间的清气,全部吸进自己的肺里,又以清晨天空中的彩霞来充饥,这显然不是正常人能办到的。
不过这种夸张的句子,并不是司马相如凭空想出来的,它是借鉴了屈原在《楚辞·远游》中写的一段话——“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
“餐六气”中的“六气”是指中医六气——风、火、暑、湿、燥、寒。
屈原原句的意思是把“六气”当成正餐,把浩瀚天地中的清气当成饮用的水。用“日中的正气”来漱口,最后把朝霞含在口里,让齿颊留香。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证自己神清气朗,引精华之气排除身体中的污秽。于是后来汉代道家兴起,修行者就有了“服食露气”的行为。
古代的人们把屈原、司马相如等文人夸张的想象力,落到了实处,将“沆瀣”解释为一种夜间的水汽,或者露水。
“沆瀣”的第二种解释,是指流动缓慢的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彪云:“澎濞,水流声也;沆溉(瀣),徐流。”
按照唐代学者司马贞的解释,古代“瀣”字和“溉”字是同一个意思,“溉”就是灌溉、浇灌的或者洗涤的意思。
平时我们要给田里的农作物或家中养的植物浇水,水量肯定不能大,否则会把植物淹死。所以“沆”字一加上“瀣”字,就不要再指“大水”了。那么它是指什么呢?自然是指流动缓慢的水。
二、“沆瀣一气”的来源“沆瀣一气”这个成语出现的时间比“沆瀣”要来得晚,它诞生自一则唐朝的典故。北宋人钱易作《南部新书》,当中提到:“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这个典故是说在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京城里举行的一次会考。当时有一个主考官姓崔名沆,他在阅读试卷时发现一个叫崔瀣的答卷写得非常漂亮,于是就让他中举了。
后来到了放榜的时候,人们发现中举的这个人恰好和主考官崔沆同姓。因为古代主考官和参考的生员,会自动成为“座主”与“门生”的关系。
再加上二人的名字中刚好有“沆”、“瀣”二字,于是人们就戏言崔沆、崔瀣是“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由于无法判断崔沆是否给崔瀣“放水”,故意让他中举,所以人们只能说他们二人本来是同宗同姓,又在文章见解中不谋而合,就像是夜间的雾露与水汽一起,很自然地混为一体了。
这个成语一开始是中性的,并没有带着明显的贬义。直至清代小说《孽海花》问世时,它仍然是一个中性成语。
在我们如今见到的一些成语词典里,也保留了这个成语的中性含义,即认为“沆瀣一气”是用于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不过到了现代以后,我们往往把它当成一个贬义成语来使用。因为“沆瀣一气”普遍被认为是一个带贬义的成语,所以“沆瀣”一词就被人认为是指“臭水”或者沼泽了。
结语唐朝科举制度刚刚兴起之时,考场上的规矩没有后世那么严格。当时的许多平民想要参加科举,还是得通过贵族推荐。
比如王维、温庭筠大诗人,都是因为得到了唐朝的某个公主或者王孙的推荐,最终才有机会参加考试。想必在那个时代,人们在考试时,并不会故意把考生的名字封起来防止作弊。
主考官崔沆当时很有可能可以直接看到考生崔瀣的名字,那么他“放水”让同宗中举的可能性就很高了,我想这大概就是这个成语最后贬义化的一个原因。
在这个成语诞生的过程当中,崔沆、崔瀣二人的名字刚好组成“沆瀣”一词。“沆瀣”是夜间的雾露与水汽,它们是“混沌一片”的,合在一起分不开的。
这又刚好和崔沆,崔瀣的情况有一些相似,所以“沆瀣一气”的“沆瀣”,在这里既是崔沆、崔瀣二人的名字,同时又指“夜间的水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