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墙的经典语录,围墙经典语录在第几页

首页 > 情感 > 作者:YD1662024-07-13 02:19:14

【原稿】院墙内外

要说起我对家乡的印象,就要从一道院墙说起,打我记事起,这道墙就圈住了我儿时生活的一切,这是父辈年轻时生活、工作的厂区,院墙里面就像是一个繁华的“城”,与墙外的农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厂区大院里有家属楼、厂办学校、医院、食堂、供销商店、职工澡堂、文艺礼堂等各类设施,可以说普通的生活所需在大院里都能解决,高大的红砖院墙如同一道城墙,锁住了“城内”的繁华,留给“城外”的是田园的宁静。出了厂院大门向北,看到了田,就算是到了城郊(农村)了,厂子坐落于城市东北郊的临界处,因为厂子的原因,我们幸运的被划到了市区范围,所以我们厂的围墙就是划分城市与农村的界限。

城里的马路到了我们厂院门就算到了头,16路公交车开到厂门口就不再向北,再往北走就进了村道,厂子院墙外是大片的麦田和包谷地,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头,田间有灌溉用的人工渠,上游的机井时不时的会抽取地下水来灌溉周边的田地,院子里的孩子只要听到渠里水声就会冒着挨打的风险翻过院墙,把自己折的小船放在渠水中,任由船儿随波逐流,孩子们则沿着渠旁的土路追着跑着,看谁的船跑得最快,有时也会引来周边村子里的孩子,他们会用捉来的蚂蚱、知了和我们换纸船,然后一起比赛,打成一片。后来院墙上的墙洞成了漫画、零食和包谷棒“交易”的秘密通道,也成了我们挨揍的主要原因。

有不少的孩子是周边村子来厂办学校借读的,操着浓重的“此地话”显得与院里孩子话格格不入,所以,学校里的孩子只要一张口,基本就能判断是厂子弟的还是周边村子的。

厂矿子弟,在那个年代自带一种优越感,整个厂区院墙内就是我们“自己的家”,不论年纪大小,只要是厂里的娃,身份就会比院墙外的孩子高半等,厂里的孩子,即使是长大了没什么本事,只要接住父母在厂里的“铁饭碗”,就能稳稳当当的在大院里生活下去。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革的浪潮成了改变整个城市百姓生活方式的催化剂,失去了市场竞争力的厂子在短短的几年间,蒸发的就只剩下了空荡的厂区和满目荒凉,院内曾经的繁华逐渐变成了萧条,资产变卖,人才调离,工人被迫下岗,厂矿子弟的优越感一下子荡然无存,就连院内的学校、医院也都纷纷独立移交到了社会。那一圈方正的院墙也因此切去了几处边角。改革潮让原本墨守成规的工业时代退下了历史舞台。

再后来院里居住的职工家属慢慢换成了外乡的租客,考上大学的我也随父母搬离了厂区大院,二十多年后,当我再次回到这里,院墙外的“水泥”路已经修成了宽大的柏油路,成片的田地也早已被满城繁华所取代,这道斑驳的院墙再也限制(圈)不住时代的发展,“翻过院墙就是田”的日子也只留在儿时的记忆之中。墙外的高楼仿佛是另一道墙,将墙内的小院裹挟在历史(时代)的夹缝之中,残存的记忆如这道布满裂痕与青苔的院墙一般,一点一点终将被时间消磨殆尽……(作者:飞鸽传书)

【编改边说】

和作者楼上楼下、称兄道弟超过了10年,头一回收到他写的稿子,老熟人,新通讯员,小单位,那一条都应该留意,初稿读了,有点儿意思,让改,也改了,所以本期副刊筛出的第一篇稿子就是它(其他单位的还没有开始筛),给本期开个好头。

先说标题。我以为《院墙内外》,不如《院墙》,更概括,也更有象征性。

1、第一段原文90字。

——开头的话,语气不够坚决,文字不够简洁;

——第二、三句末都是“起”字,口感不好,今后稿子写完,要朗读,朗朗上口、文从字顺这些成语说明,朗读是发现稿件毛病最直接的方法,朗读时一定要注意:用抑扬顿挫的腔调、文艺批评的眼光、文字所要表达的感情去读,用“自己生的儿子亲”的心态去审视和朗读咋读咋美是没办法改好稿子的,读得久了、改得多了,即便不出声,脑海里也是有声音的,这时候就具备了快速发现问题的能力。

——城乡分野是我们要让读者体会的东西,第一段就挑明了,读者读着还有啥劲?像不像《阿Q正传》里阿Q跟吴妈上来就说“我想跟你困觉”一样?

本段润后得54字。

2、第二段原文184字。

——问题主要还是延续上段最后提到的那条,此外,这个问题是用议论代替了讲述和描写,这是不对的,我们一直强调,作者不跳出来议论,要把下结论的权利留给读者。表面上看,作者是没有立场的,只是在讲故事,但作者真没有立场吗?有!但立场是隐藏在遣词造句后面的。所以本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剔除议论或淡化过于明显的立场。

润后得83字。

3、第三段原文269字。

本段好多了,几乎没有议论,终于把心思放在叙事和描写上了,编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第一句话两个“到”字,换个说法;

——第二句话的“16路”删掉为好,这样就将城市背景模糊花了,使它更有了普遍性,容易引发有类似经历的读者的共鸣。而且这几句话跟下面农田没啥关联,似乎放到第二段开头更好些(上一段的润后字数就变成115了)

——剩下的部分改动集中在两点:

一是将啰嗦的语句简练化。

二是通过把短句之间的标点符号删除完成句子合并,造成欢快的节奏。

此外,小麦和玉米在关中地区一般不会同时种,是冬小麦在来年5月底六月初收割完后接着种玉米,属于轮作,因此订正了一句。

—本段润后得166字。

4、第四段原文77字。

——这段可贵在通过孩子口音差异这个细节来表达墙内墙外孩子的区别,但成因没有讲清楚,也就是说深挖不够。编者作为厂矿子弟,对此进行了适当补充。

润后得68字。

5、第五段原文116字。

——又开始议论了,优越感是描写出来的,不是宣示出来的。本段两个任务,删议论,精简文字。

润后得69字。

6、第六段原文187字。

——年代之类含糊一些比较好,让它更有普遍性些。继续精简、提炼。

润后得117字。

7、第七段原文217字。

——继续含糊概括、继续精简提纯。

——本段拆分:

第一部分至“我”随父母搬离为宜。润后得68字。

第二部分旧地重游,改动较大,想营造一种今夕的逆转感,润后得135字。

两部分润后的篇幅和原文出入只在几个字之间,但不再用原文挽伤的调子,而是给了些讽刺的色彩。(编者:愚言)

【润色稿】院墙

家乡对我而言,是一道院墙,墙内是父辈年轻时生活、工作的区域,墙内和墙外一眼可见的田野,便是我儿时生活的一切。

市政道路止步于厂院门口,公交车也只开到厂门口,再往北便是村道了。院里有家属楼、子校、医院、食堂、商场、粮站、澡堂、俱乐部……生活所需都能满足,甚至婚配。院墙外,是大片农田。虽偏安于远郊的东北一隅,因厂子的存在,墙内人便有了城镇户口。

院墙外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农田,小麦、苞谷轮作;田间有人工渠靠机井抽水来灌溉。院内孩子只要听到渠内水声,就会冒着挨打的风险翻过院墙把折的小船付与渠水,船儿随波逐流孩子们沿渠奔走比谁的船跑得快……时常因此招来村里的孩子,他们用蚂蚱、知了换纸船然后双方比赛……处久了,院墙的小洞便成了漫画、零食和苞谷棒“秘密交易”的通道,当然,交易一旦败露,一顿胖揍总免不了。

院墙里来自天南地北的大人从孩子们出生就和他们讲普通话,院墙外来子校借读的孩子则操着浓重的口音,操场列队报数,乍起的那一声总是喜感拉满。

院墙里的孩子是听着、看着大人们以厂为家长大的,也把院墙内当作了“自己的家”,即使长大了没啥“出息”,接个班,也总能妥妥地在院内活下去。

谁料,国门开了,更先进的产品进来了,院内的一些人心思活了,同样的图纸拿到院外生产质量更好、价格更低还不耽误院内的那份薪水。两头挤兑下,短短几年,厂子黄了,就连院内的学校、医院也都纷纷移交给社会。对院内的多数大人、孩子来说,天,塌了……

再后来,除了不能动或不愿动的老人,院里能走的、想走的都走了,异乡前来追梦的租户也是旧的去、新的来个不停。考上学后,我也随父母搬出了大院……

今天,故地重游,院墙内依然熟悉,只是楼更破旧了,院墙也低矮斑驳了许多,来来往往的人操着周边地区的方言。墙外:双车道的“水泥”路变成了六车道柏油路,路面上是高架桥;农田水渠,早没了,代之以林立的高楼和店铺,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不论是叫卖声还是行人手机聊天,一水儿普通话。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