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个朋友跟我诉苦道,在给自家孩子辅导作业时,被气得七窍生烟。
她说明明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题,却因为同样的问题,反反复复出错。
气急时,她对着孩子吼道:“怎么这么笨,脑袋都转不过弯来。”
看着孩子一声不吭,眼泪啪嗒啪嗒地往下掉,她又有点心软,后悔自己因为发脾气说了伤人的话。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人父母,难免会因为孩子的各种不良表现感到沮丧和愤怒。
有时候,情绪无法控制时,一些伤害孩子的话语就不经意脱口而出。
甚至,有些伤人的话语被父母经常挂在嘴边,而父母们并不自知。
你为什么总是学不会?上周末在公园散步的时候,恰巧看到一位妈妈正在教孩子跳绳。
四岁多的孩子显然是第一次学习跳绳,总是挥绳和起跳同时进行,导致脚被绳子绊住。
一旁的妈妈很着急,示范了好几次,孩子还是不会。
最终妈妈发火,训斥道:“怎么教这么多遍,你还总是学不会?”
孩子也很沮丧,说:“太难了,我不学了。“
当父母对孩子说“你为什么总是学不会?”,孩子常常会感到自己不够聪明,继而对眼前正在做的事情失去信心和动力。
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失败和无能的感觉,它让孩子在面对挑战时更加焦虑和害怕。
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告诉孩子,失败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学习。
你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了。在公众场合,孩子的哭闹总是让人头疼。
经常有新闻报道,孩子在高铁上哭闹不止惹怒其他的乘客。
不同家长处理方式不同,有些家长能够有效安抚孩子,有些家长显得无动于衷甚至与其他乘客发生冲突,也有听到家长威胁孩子:“你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父母说这句话的时候夹杂着压力、疲惫和无奈。尽管这些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说出这样的话会让孩子感到被遗弃和不被爱,影响他们的安全感。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父母应该保持与孩子的沟通,表达自己的担忧,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在对待大龄孩子时,更要让孩子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父母就是孩子的底气。聪明的父母善于建立孩子对他们的信任感,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会在那里支持他们。
你看看别人,你怎么就这么不争气。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从父母那里听说过“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或是学业拔尖,或是才能出众。
对比家里平平无奇的孩子,一些父母恨铁不成钢,总喜欢说:“你看别人这么厉害,你怎么就这么不争气……”
父母的本意是想给孩子灌输竞争意识,殊不知经常说这样的话会导致孩子感到自己被不公平地比较,易产生嫉妒或自卑感。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孩子可能跑步不行,但绘画方面很有才华;有的孩子可能学习成绩不好,但特别擅长交际。
父母应该认识到并尊重孩子的个性和能力。避免将孩子与兄弟姐妹或其他人比较,鼓励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你真是太让我失望了。曾看到一个案例,父亲年轻时曾是一名足球运动员。
为了让儿子也喜欢踢足球,父亲为他报名参加了校足球队,并经常带他去训练,希望他能在学校联赛中表现出色。
然而,孩子对足球并不感兴趣,他更喜欢音乐,尤其是弹吉他。
尽管如此,他还是尽力去满足父亲的期望,但在比赛中的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
在一次关键的比赛中,孩子因为紧张而错失了一个重要的进球机会,导致球队输掉了比赛。
比赛结束后,父亲在更衣室外等着他,非常生气地说:“你真是让我失望,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就这样回报我?”
这种亏欠式教育的父母,善于用付出来兑换孩子的听话,却没有想过,活在愧疚感中的孩子会有多痛苦。
被迫长期生活在父母期望中的孩子容易失去自我价值感,缺乏自信心,并有可能发展出焦虑症和抑郁。
作为父母,应该和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表达自己期望的同时,了解孩子的兴趣和梦想,鼓励孩子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追求卓越,并帮助他们建立自我认同感。
结语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言语是有力的,它们能够建立或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和信心。
父母们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沟通方式,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感受。
通过改变我们的言语,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激发他们的潜能,并与他们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希望父母们用爱和智慧的话语来塑造孩子的未来,而不是用伤害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