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是一种人生常态
罗隐《偶题》,道尽了他人生中的诸多不如意。
钟陵醉别十馀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早年间,罗隐上京赶考,路过钟陵(今江西进贤县),遇到一位叫云英的歌妓。
十二年之后,在同样的地方,再次遇见她,云英拍着手问:
“罗秀才犹未脱白矣。”
面对曾经熟识的人这样调侃,罗隐写下了这首《偶题》。
大概都是事事不如意,我还未考取功名,而你也还未脱籍嫁人,这十多年,大家都没能过上自己如愿的生活。
生活于罗隐,确实不够友好。
早年间,罗隐天资聪慧,有才气,乡里人都认为他的前途会不可限量。
那时的他跟许多读书人一样,想努力考取功名,济世报国,奈何参加了十几次科举,全都榜上无名。
仕途上不顺利,他就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诗词上。
只是没想到,因为他长得丑陋,他的诗词也会有遇冷的时候。
据说当时宰相郑略的女儿很喜欢他的诗,很钦慕他的才华。
可是有一次,罗隐去拜访郑略,郑略女儿在帘子后面偷看到他的真容后,发现他长得竟如此丑陋,从此便不再读他的诗了。
或许正是经历了这诸多不顺,他反而看淡了,才会在《自谴》中写道: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也正是这首朗朗上口的诗句,这一千多年来,不知道排解了多少人内心的忧愁。
遇到挫折时,很多人对于未来会很迷茫,会不知所措。
而千百年前的罗隐,用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专注当下,感受当下,不用太过于焦虑未来。
豁达是一种境界
说起大文豪苏轼,我们知道的还有他另外一个别称就是“苏东坡”。
在黄州的时候,太守徐君猷为解决苏家老小的生存问题,破例把城东一块五十亩的废弃营地给了苏轼,名之“东坡”,这便是苏东坡名字的由来。
贬黜黄州,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过去,苏轼一直受到朝廷的恩宠和众人的追捧。
但是在黄州这块贫瘠的坡地上,他以前的亲友,连封信都不给他写,就算给他们写信了也不回复,他们怕因此受牵连。
即便知道他是被冤枉的,也没人愿意来信宽慰他。
面对这样的落差,苏东坡并没有终日郁郁寡欢,而是选择坦然地接受目前的处境。
在这个五十亩的坡地上,在这个不受朝廷重视的地方,他反倒有更多的精力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他把精力放到了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上。
他去检瓦砾,去研究美食,研究养生之道,研究酿酒……
他俨然成为一个美食博主。
在耕种之余,他就坐在灶前潜心尝试,细火慢炖,烹饪出一道道香飘四溢的“东坡肉”“东坡汤”和“东坡肘子”。
曾经那些人人讨厌的地头菜,一经他手,却成为令人喜欢的美食,更成了名扬天下的文化奇观。
也只有苏东坡才有这样的豁达,贬黜黄州,依然把日子过得惬意自在。所以他才会写下: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定风波》,正是苏轼一生的写照。
他本来就不惧怕人生的风雨,黄州惠州儋州,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
但他从来不抱怨生活,而是努力地融入当地,学习当地语言,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成为千百年来大众喜欢的对象。
他的韧劲,他的豁达,让他的一生过得充盈而有趣。
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人的内心到底可以有多丰富,一个人的精神到底可以抵达什么样的高度。
苏轼这种豁达的人生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苦难亦是人生,不如豁达一点,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度过一生。
▼
没有谁的生活,是很完美的,大家都在人间努力地活着。
读着他们的诗歌,对照着他们的人生,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并非如此的不堪。
正如作家大仲马说的那样:
世界上无所谓幸福,也无所谓不幸,只有一种境况与另一种境况相比较。
没有谁比谁更幸福,认真地过好每一天,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当你熬不下去的时候,不妨翻一翻这套《枕上诗词》,你会收获良多。
作者丨诗漫·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