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别人开心的话,安慰别人的短句

首页 > 情感 > 作者:YD1662025-03-20 09:59:46

你或许已经知道,我们过去一直被灌输了太多错误的观念来治愈伤心,同时也在用不正确的方式应对人生一连串的失落。所以接下来,我会列举六种生活中常见的错误观念,来说明为什么我们需要培养新的习惯来解决失落、处理伤心。

一、“不要难过”

拿约翰的经历来说,他第一次感觉到伤心是在5岁的时候:

摩卡是一只狗,从我一出生,它就一直在我们家。这家伙似乎从一开始就非常喜欢我,没事儿总是慢悠悠地绕到我的小床前,蹲立着,目不转睛地守着嗷嗷待哺的我。

后来,我慢慢会爬了,便开始去抓它的尾巴,可它从来都没有抓狂、抗拒过,而是乖乖地任我捉弄,有时甚至还会摇着尾巴逗我玩儿。等我再大一点的时候,几乎我去哪儿,摩卡就会跟到哪儿。无聊的时候我们也会玩会儿游戏。比如,我往远处丢些小玩意儿,很快摩卡再把它们捡回来。

那个时候,每天晚上摩卡都会磨蹭到我的床头想要和我一起睡。这遭到了妈妈的强烈反对,可摩卡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尽各种办法睡到我旁边后来妈妈只好妥协默许。

然而,之后的一天清晨,我起床了,却发现摩卡不为所动地躺在床脚。这家伙真懒,我心想。于是我趴上前,准备好好捉弄捉弄它。可当我的手刚一触碰到它身体,就立马被吓得缩了回来。冰的!摩卡的身上冰凉冰凉的!我很害怕,那一刻,害怕到了极致。我想到了打电话给妈妈。经过几秒的停顿,妈妈在电话那头小心翼翼地告诉我,宝贝,摩卡死了。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妈妈很努力地想要跟我解释什么是死亡,可她始终没有解释清楚。

摩卡离开后的好几天,我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个不停。爸爸妈妈无计可施,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帮助我。

最后,爸爸开口道:“不要哭,等周末我再买一只狗给你。”

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没什么,但细思之下你会发现,它非常值得我们深究。

具体来说。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就是耳濡目染的影响式学习。对于一个小孩而言在他刚出生的头几年,最常接触到的对象就是父母,所以他常常会通过观察、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学习。等他长到了一岁半的年纪,逐渐有了言语能力,就不只会观察父母的行为,还会试着去理解父母说的话包含了哪些意思。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来看看约翰爸爸说的这句话:

不要哭…

言下之意:不要难过。

……等周末我再买一只狗给你。

言下之意:找新的、另外的东西来取代失去的。

这句话的影响对小约翰而言可想而知。

作为一个崇拜父亲、把父亲视作权威,并渴望得到父亲认可的年幼小孩,约翰百分百相信爸爸说的话,所以从那时起,他的小脑袋里就有一个观念形成,那就是:面对失落,不要难过。约翰认为,既然爸爸一直都是用这种方式来面对死亡,那我也应该这样面对死亡才对。

约翰说,那个周末,爸爸果然带他去买了一只新的狗回家:

我还是很想念摩卡,却一直没有告诉任何人。我不想让他们不开心。虽然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确有点忘了摩卡,但同时,我也很难再像爱摩卡一样,来爱现在这只新狗。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但现在我们应该知道,约翰之所以无法爱上这只新狗,可能(其实是非常有可能)是因为在情感上,他还没跟原来的摩卡做个了结。

二、“找东西来取代失去的”

在摩卡的故事里,爸爸无意识的一句话,已经让小约翰的脑海里萌生了“失去的东西可以用新的、另外的东西来取代”的想法。后来,在他14岁那年,青春萌动的年纪,约翰又一次深刻体悟了这一认识。

那是我的初恋,妙不可言。仿佛一夕之间,全世界都变得柔软又美好。鸟儿在欢唱,蒲公英在天上飞。我一边听着电台,一边哼着情歌,满脑子装的都是她。美食不再对我有诱惑,夜晚也不再漆黑漫长我想着她的好,她的笑,她的美,她的甜,连空气都是浓浓的香醇。

但后来,我们还是分手了。那一刻,我几近崩溃。那是我在当下人生遭遇的一场最重大的失落。一连好几天,我都像行尸走肉一般,勉延残喘地活着。

最后,妈妈再也受不了了。她对我说:“振作起来你总会找到更好的。”

这句话的言下之意,和当初爸爸对小约翰说的那句“等周末我再买一只狗给你”,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都试图教导约翰,失去的东西可以被新的所取代。

所以从那之后,约翰已经清楚地知道,在接下来的人生若再遭遇失落,他可以用下面两点武装自己,强迫自己去处理面对:

1.不要难过。

2.找新的东西来取代失去的

三、“独自伤心”

罗素有着与约翰极为相似的经历。每当他难过时,人们也常劝慰他说“不要难过”,或是“找东西来取代失去的”。可是,罗素无法“不难过”,事实上,人生每经历一场失落,他都会伤心落泪、痛苦万分。

然而,他的泪水换来的常常不是别的,而是诸如此类的话--“如果要哭,就自己的房间去哭”。

有时候,约翰真的很努力地很要压创情绪、降情绪,可般终还是无力承受,他很痛苦,试图我妈妈倾诉,但妈妈通常这么告诉他:“你笑,整个世界都会跟着你笑;你哭,却只能自己一个人哭。”

这句话听上去是那么的令人心碎。伤心的时候。每个人都渴望从州人那里获得些许的理解和温存,来支撑自己继续过酒,让人生好过那么一点点;可很多时候,我们得到的却只是一句“你自己解决”。

你自已解决。

言下之意:要伤心的话,自己一个人伤心。

如此这般,将一个人的情感完全忽视、驳回,若对象是个孩子,那真的太可悲了。小小年纪的他们,很容易误以为这就是结束伤心的正确方式。更不幸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会将这种误解演化成一辈子的习惯,终其一生都受此影响,很难再感觉快乐。

就像罗素,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自己和妻子大吵一架后,夺门而出,开着车在冰冷的城市漫无目的地游荡。他躲进车子里,就像躲进了儿时的房间。这么多年唯一不变的习惯就是:独自伤心。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长大的过程与约翰和罗素大同小异也常常认为“把自己隔离起来”或者“独自伤心”,是处理失落的正确方式。父母从小就是这么教育我们的,要“独自伤心”,所以当我们在安慰那些同样遭逢失落的朋友时,自然而然就会说出“给她一点空间”,或是“他需要一个人静一静”之类的话。

下面再说一个约翰的故事,我们可以看看他周遭的人是如何看待他的伤心的。

1958年,我的爷爷去世了。他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我跟他比跟爸爸还要亲。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每年夏天,爸爸妈妈都会把我送去爷爷那儿。爷爷家有一个很大的农场,我每天都待在农场里,跟着爷爷学着怎么钓鱼、怎么打猎,也是在那时,爷爷第一次教会了我打棒球。

后来,我上了高中。那天,当有人告诉我他过世的消息时,我正在上课。当时,我记得自己整个人都呆木了,有点喘不上气,也有点恍惚。过了几分钟后我开始大哭。老师、同学看我那副模样,都不知道该拿我怎么办才好。所以,他们后来把我送到了校长室,想让我一个人静一静。

当天晚上我从学校回到家,发现妈妈一个人坐在客厅,低着头不停地啜泣。我本想走上前,坐在她身边陪她一起哭。但这时爸爸和舅舅走过来阻止了我,他们说:“不要打扰*妈,过一会儿她就没事儿了。”

于是,再一次,约翰得到的信息是,处理伤心的方式就是独自面对。

四、“时间会治愈一切伤痕’

说起来,就在约翰深陷爷爷过世的痛苦中无法自拔的同时,罗素的青春期也不太好过。

他试过“不要难过”,试过“找新的东西来取代失去的”,也试过“独自伤心,一个人静静”,但这些方法对他没有丝毫的帮助。后来的人生里,他依然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落。一次次,他伤心、沮丧,变得狭隘,逐渐失去快乐的能力。

最后,在绝望中,他想到向妈妈求助。罗素很痛苦,他问道:“为什么?为什么我好像无论如何都处理不好这些难过的感受和情绪?”

而妈妈只是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不要难过,时间会治愈一切伤痕。

时间会治愈一切伤痕。

言下之意:只要给它时间,伤痛自然会被抚平。

我想,很多人大概都不止一次地听过类似的话,也常常用同样的话去安慰别人。并不是因为我们认为这种观念有多么准确,而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传达给其他人自己知道的信息罢了。

但老实说,“只要过段时间就会好”与之前我们提到的

“找东西来取代失去的”,根本就是两个互相矛盾的观点。如果时间真的可以治愈一切伤痕,那么伤心的人或许根本不该急着找新的东西来取代失去的;另一方面,如果找个东西来取代失去的,可以让伤心的人好转,那他也根本不需要静待时间来治愈它。

在我看来,“时间会治愈一切伤痕”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也最烂的疗伤观念了。它传达给世人的讯息是: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做,只需要等,等时间过去;只要这个时间拉得够长,奇迹自然会发生,我们一定就能再度完好如初。这是多么荒谬的想法啊,更可悲的是,我们居然就这么一代一代地将它传了下来。

试想,如果一个人的身体有了病痛,比方说手摔断了,我们一定不会对他说:“别动,什么都不要做,时间自然会治愈你的手,只要过段时间就会好。”这当然不行。受伤的手必须好好包扎、固定、复健,才会痊愈。那么,为什么病痛轮到了我们的心,却要让它默默地,什么都不做只是静待时间过去呢?

再比如,某天你发现自己的车爆胎了,你会拉一把椅子坐在车的旁边,静静等待空气自动跑进轮胎里吗?

但是,我们身边往往有太多这样的人,对“时间会治愈一切”坚信不疑,以至于在遭遇失落后好长一段时间,他们的心仍然是破碎的,也丝毫不去处理自己的伤口,而是一等再等,认为时间只要够久,他们自然就会好转。例如,我认识的一位长辈,她直到今天仍在为二十多前的离婚事件痛苦难受。我问她:“都过了二十多年了,难道不会太久吗?”但她的回答清楚又有代表性:“是啊,是很久,不过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怎么办。”你可以想象这种痛苦吗?竟然要等这么多年,为的是获得一丝解脱?

听起来真可悲。多少人在漫长的一生里放任痛苦,迷信着时间能治愈一切,可到头来才发现,时间本身并没有任何治愈功能,真正能帮助我们终结伤心的,是我们在这段时间内做的事。

五、“为别人坚强起来

当然,我们从小到大学到的错误的治愈方法,还不止这四种。

罗素还记得奶奶去世那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时的情景。要说,罗素从小就跟奶奶生活在一起,自从妈妈生完弟弟,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后,奶奶就一直住在他们家,帮忙照顾比罗素小10岁的弟弟。但罗素跟奶奶并没有那么亲,因为他总觉得奶奶更疼弟弟,有时甚至对自己有些苛刻。可一家人总归是“血浓于水”,罗素对奶奶并没有太多怨责。

那年奶奶去世,全家都非常伤心,尤其是弟弟。后来,爸爸把大伙召集在一块儿,说:“都不要难过了,为了弟弟,我们都必须坚强起来。

为了弟弟,我们必须坚强起来。

言下之意:为别人坚强起来。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没有人知道接下来自己要如何为别人做到坚强,也没有人明确为他人坚强的具体做法。

“为别人坚强起来”这句话只是听起来好听,却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甚至在我看来,它是这世上最令人困惑的十大错误方式之一,因为根本就做不到。

比如,多年后,当罗素与第一任妻子离婚,想要靠“为别人坚强起来”的观点治愈自己的伤心时,他很快受到了打击。因为罗素发现,对于离婚这件事,“为别人坚强起来”根本就不适用,他也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除了他自己,哪来的“别人”?

六、“让自己时刻保持忙碌”

下一个要指出的错误观念,与我们上面提到的五点一样,虽然不一定绝对,但却是尤其令人感同身受的。我相信它的利用率一定非常之普遍,并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它是正确而有益的,但其实不然。

它是一句话,一句我们任何一个人在遭逢重大失落之后,都不可避免会听到的一句话:“你必须让自己忙起来”或者“你一定不能闲下来”。

必须让自己随时忙起来。

言下之意:保持忙碌。

但紧接着,我们又面临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难道保持忙碌,就能帮我们找出失落、痛苦的原因,并最终了结它们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那么,保持忙碌到底是为什么?事实上,它更多是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让我们觉得忙碌的日子好像比一般时候要过得快一些。但不管我们再怎么忙,一天结束之后,心里仍然会有个洞在那里。而我们忙忙忙,说白了,只不过是把悲痛埋藏在大量的杂务中罢了。

真要说起来,保持忙碌不仅会让我们感觉身心俱疲,也可能给我们带来其他危险。在本书第一章,我就曾说过,伤心是“一种熟悉的行为模式结束、改变时所产生。

无论是亲人的过世,还是离婚,或其他的矛盾情绪”重大人生所失,都是让我们原来熟悉的事物发生巨大改变,人们很难适应这些改变后的生活。同样地,如果你从来就不是个大忙人,突然让生活忙碌起来,这对你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失落。

但最危险的坏处还是在于,我们常常误以为,保持忙碌就可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好像只要不闲着,眼前的痛苦就会一天天淡漠。然而,忙碌只不过是让我们转移注意力罢了,并不能改变事实,也不能真正让我们走出伤心,不能抚平我们心中的伤痛,不能让我们对逝去的关系释怀,我们最终还是得靠自己正面采取行动,才能真正终结伤心。

安慰别人开心的话,安慰别人的短句(1)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