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思圆 · 主播 | 如初
有一句话说,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在这个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付出真心,也不是谁都懂得珍惜你的好,更没有谁,不可以被取代。
做人要有情,有义,不敷衍,不世故,但也千万要记住,有些感情,不必看得太重。
三观不合,不相为友
知乎上,曾有一个问题,好朋友之间,为什么会越来越疏远?有一个高赞的回答是,渐老的岁月和渐远的三观。
你会发现,情义这个东西,也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坚定。有时,它看似固若金汤,有时,它却可以一触即溃。
作家张爱玲曾和炎樱在香港大学相识,两个人有过一段形影不离的闺蜜时光。
她们可以一起生活,又可以一起创作,彼此也能猜透各自的心思和想法,甚至炎樱还是张爱玲两次婚姻的见证人。
张爱玲曾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恐怕只有炎樱能买到让我满意的围巾,换任何一个人都不行。包括爱丽丝或邝文美,炎樱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从这番话中可见,炎樱曾在张爱玲心中的重要性。
但后来年长后,两人的关系却日渐淡薄,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有人说,这是因为,她们互相嫉妒。
比如,张爱玲嫉妒炎樱的财富。
因为后来张爱玲体弱多病,嫁给了一贫如洗的赖雅,前半生过得有多风光,后半生就有多坎坷。
炎樱却一直生活在上流社会,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她不仅拥有丰厚的物质条件,同时她自己也很爱炫富。
比如,炎樱嫉妒张爱玲的才华。
因为炎樱虽然家境殷实,但她在写作上,并没有太出众的成绩,不过发表了六、七篇资历平平的短文而已。
但反观张爱玲,当时已在上海一度爆红,她写的小说,散文和杂感,几乎偏偏都是佳作,也被众人捧上了天。
其实这些边角余料,并不足以导致两人关系疏远。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源于,两个人的三观不再相合。
在后来,炎樱给张爱玲写了很多封信。
但张爱玲却只回了一句话,她写到:“我不喜欢一个人和我老是聊几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个死人一样。”
其实人和人之间相处,三观很重要。
三观合,自是同路人。三观不合,也无法继续为友。
所以对于逝去的友谊,也不必感到遗憾和懊悔。
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与你背道而驰的人身上,而是把它们留给,那些真正跟你志趣相投的人当中。
层次不同,无法强融
哪一种感情,会让你感到累?
大概就是你用尽全力,去迎合对方,没话找话,尽量想让空气不尴尬,但两个人无论如何努力,却始终无法达成默契。
我们曾以为,彼此分开是因为不够爱。后来才发现,原来层次不同的人,无法强融。
在路遥的《人生》中,虽然高加林和刘巧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在物质条件上看似平等,甚至巧珍的家境更殷实。
但高加林毕竟读过书,有文化,而刘巧珍虽美丽大方,善解人意,但在思想层次上,她跟高加林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高加林被辞了乡村教师的工作,还在农村挖地种田时,刘巧珍就主动示爱,比如帮他去县城卖馒头,给他买烟抽,把好吃的都腾给他吃,甚至不顾父母反对,一心一意跟他好。
但后来因为命运的瞬间转折,突然把高加林摇身一变为国家干部,他成为县委的一个宣传干事,每天忙着采访和写稿。
如此一来,他和在农村的巧珍,感情更是越来越淡薄。
后来巧珍到城里来找他,她在他的办公室,主动拥抱他,可他不肯,说这里不是庄稼地。
她见他不怎么高兴,于是又跟他说起村里三星会开拖拉机了,想给他买狗皮褥子来,家里的母猪下了十二个猪娃等,
本以为这些都是新鲜事,可以让他高兴,可他却不耐烦地说,哎呀,你别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