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是桃红柳绿;夏,是艳阳高照;秋,则是夕阳西下。
秋末初冬,是斜阳落晚照,是层林染霜色,是乡思归故里,更是一笔风情写余生。
吟道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
晚秋,有相思冉冉,绵长悠远;更有风景如画,写满诗情画意。
• 原文: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 写作背景:
赵嘏(gǔ)是唐代诗人,曾在长安应进士举,未第,寓居长安。他工于诗,后人对他的评价是“才笔欲横,故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
这首诗是他在长安的一个晚秋清晨,看到长安的景色后有感而作。诗中写了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 赏析:
清晨时分云雾清冷、在天空中缓缓流动,威严的宫殿在秋色中显得格外的雄伟。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客居长安的飘零之感。诗人倚楼而望,长笛悠扬里,见残星点点,大雁北归,何等的空灵、寂寥。
菊花半开、莲花凋零,菊花的静与莲花的愁,便是独属于晚秋的韵味。而“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则是用“鲈鱼正美”的典故表达自己思念家乡却不能归去的无奈,“空戴南冠学楚囚”则体现了诗人在长安的不得志和对自由的渴望,透露出一种羁旅他乡的痛苦和对前途的迷茫。
晚秋,自带风流,也自带乡愁。
• 原文: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 写作背景:
诗魔白居易的诗因通俗而驰誉诗坛。他写诗崇尚一个“淡”字,并做到“雅俗共赏”,《晚秋夜》就是有雅有俗、雅俗共赏的杰作。
这个晚秋的夜晚,他仰望天空,对月凝神遐思,写下这首感怀身世而作。
• 赏析:
宁静的夜空下,如水的月光倾泻而下,诗人对着自己的影子,渐生愁苦。残菊傍着稀疏的篱笆渐次绽放,香漫庭院。梧桐的叶子簌簌飘落,没入寒冷的井水之中,萧瑟的晚秋已然来临。
塞外的大雁疾疾掠过天空往南赶,害怕跟不上秋天的脚步;邻家的鸡鸣声迟迟不曾听见,更让人觉得长夜漫漫。凝神沉思,默默无语,任由思绪飘荡;晚风扫过窗外,清冷的白露已然沾衣,顿感初冬的寒冷。
这不仅是身体上的冷,更是心灵上的孤寂和凄凉。
秋思,缘于一场夜的凉。
• 原文:
地僻门深少送迎,披衣闲坐养幽情。
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蹋梧桐黄叶行。
• 写作背景:
在古代诗人中,白居易似乎是最闲的一位诗人。不论是在京城做官,还是被贬外地,不论是得意还是失意之时,他都充满了“闲情”。辗转南北多地为官,仕途的尔虞我诈,都不能阻止他的“闲庭信步”,他真正做到了“乐天”。
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时所作。当时他已经远离了官场的纷争,过着较为闲适的生活。
• 赏析:
所住之地,是一个偏僻的地方,少有人来往,倒也乐得清闲。他披上衣服,静坐在屋里,修身养性,享受着此刻这份孤独的自在。
庭院里落满了树叶,没有人刻意去打扫。诗人手持藤杖,在梧桐树下的黄叶上漫步,过往种种都在举手投足间随风散去。这是一种闲适之趣,也是对当下宁静生活的享受。
晚秋,是闲庭信步的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