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竹露滴寒声,离人晓思惊。
酒醒秋簟冷,风急夏衣轻。
寝倦解幽梦,虑闲添远情。
谁怜独欹枕,斜月透窗明。
• 写作背景:
元稹一生情感经历丰富,仕途也有起伏。他与白居易共同推进新乐府运动,世人将二人并称“元白”,至此也与白居易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他与妻子韦丛鹣鲽情深,妻子逝世后,更是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深情句子,流传千古。
这个晚秋,他再次思念起了那个心心念念的女子,写下这首缠绵悱恻的《晚秋》。
• 赏析:
翠绿的竹叶子上的露珠滴下来,那声音似乎也带着寒冷的气息,扰乱了离别之人的思绪。从醉酒中醒来,感觉秋天的竹席很凉,秋风很急,身上的夏衣也显得格外的单薄。
睡觉时感到疲倦,从幽梦中醒来,在闲暇的思虑中增添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谁会怜悯独自斜靠着枕头的自己呢?只有那斜照进窗户的清冷的月光,与此刻孤寂的自己形影不离,相伴左右。
晚秋,一窗明月,便是天堂。
• 原文: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 诗人经历与背景:
李商隐在晚唐诗坛上风光无两,与杜牧合称“小杜牧”,光芒直逼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但是他在政治上却备受排挤,仕途坎坷。
这首诗是他在经历了诸多人生挫折后,于暮秋时节游览曲江时有感而作。仕途辗转,妻子离世,这又何曾不是李商隐人生的暮秋时节呢?
• 赏析:
荷叶长出来的时候,也是春恨滋生之时;荷叶枯落之时,正是秋恨渐成之际。荷叶的生长和枯萎,暗示着人生的起伏和时光的流逝。
诗人深知自己只要活着,这份情感就会一直存在,望着江头的江水,听着江水的声音,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和感慨,身世之感、情感之痛,似乎都融入到了江水声中。
晚秋了,人生也到了暮秋之际,无论是爱情还是其他复杂的人生情感,此刻都在诗人心中根深蒂固。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深沉。
晚秋,一份人间清醒,最为难得。
•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 写作背景:
苏轼一生历经坎坷,磨难重重,不仅多次被贬,一生夙愿也未能完成。可他依旧用自己的豁达,勉励自己勇往直前,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金句。
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的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好友,此诗便是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之作。当时刘景文已近暮年,苏轼通过描绘晚秋景色来激励朋友。
• 赏析:
秋将尽,荷花早已凋谢,连那遮雨的荷叶也枯萎了;金黄的菊花虽然已经残败,但还有那傲霜的花枝屹立于寒风之中。人生总会有挫折和衰落,但也应该保持高洁和坚韧的品行。
你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色,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之时,因为此刻万物肃*,唯有心性坚韧之人,才能傲霜不败!
晚秋,要留一份坚韧,去迎接寒冬,等待来年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