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凄美的句子,凄美绝伦的句子

首页 > 情感 > 作者:YD1662025-04-27 14:13:44

中国古典诗歌抒发爱情的方式不只有含蓄的表达,更具有“偶发的爆发力”。从《诗经》的《国风》便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到汉代乐府诗集“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古人爱意的表达不只有含蓄的美,更有大胆的美……

什么样的爱情,会触动你心底的柔软?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爱情,是属于世人的浪漫;相思,是属于情人的浪漫。
老舍说:一个少女的脸红胜过一大篇情话。诗词君想说:一句情话诗词,胜过千言万语。

在诗词中,爱你,是终日不停的牵挂,是梦里无尽的思念;爱你,是想起你时上扬的唇角,是凝望你时眼底的深情。
在诗词里,爱情、相思有着最浪漫的表达,古诗词中最美的16句情话,终于找齐了!

《寓意》

【宋】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这是一首情歌。诗人与情人由于某种原因被迫分离,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相思。面对寒食春景,他思绪起伏,写了这首勾心摄魄的感叹诗。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意味无穷,院子里、池塘边,梨花和柳絮都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之中。阵阵微风吹来,梨花擂曳,柳条轻拂,飞絮蒙回,是一个意境清幽、情致缠绵的境界。

晏殊不仅词写得好,诗也很不错。在《全宋诗》中,他的诗歌多达160首。这首《寓意》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整首诗情致婉转,是一首描写离别幽怨的经典爱情诗,很是唯美,美地让人叹息。
诗作首联追述离别时的场景,飘忽传神:油壁车奔驰而来,又奔驰而去,载着心上人渐行渐远。只留下丝丝的幽香萦绕在空中,缠绕着诗人的梦魂。一转眼,心上人已远隔千里,就像峡云一样无踪无迹,漂泊东西。

含蓄凄美的句子,凄美绝伦的句子(1)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最孤独的词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短短4句,把孤独描绘得深入骨髓,让人心碎。这首词美了千年,是宋词中的千古绝唱。

整首词短小精炼,只用寥寥数语,就塑造了一个无比凄清而孤独的意境,美得令人心醉.

这首词中,也是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
所以在被贬黄州的岁月,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人生在最低的境遇,往往却体现了最高的境界,这是一种情怀!

含蓄凄美的句子,凄美绝伦的句子(2)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宋】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是北宋承平宰相晏殊的七公子,他出生在鲜花着锦之家,从小过着无忧无虑、锦衣玉食的生活。
这样的好日子一直到他18岁,父亲晏殊去世,他便从一个贵族公子走向了没落,逐渐沉沦为下僚。
在词坛上,父亲留有词集《珠玉词》,他留有《小山词》,二人并称为“二晏词”。
“几道”这个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之作。上片写春恨,描写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抒发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景,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词人写怀人的同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愉难再的淡淡哀愁。

其实,“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句并非晏几道所写,是他直接从五代诗人翁宏的《春残》中化来。原本并不出名的小句在晏几道的词中大放异彩,成为千古名句。

含蓄凄美的句子,凄美绝伦的句子(3)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公元1274年,29岁的蒋捷考中进士,公元1276年春,元军攻破临安,词人也开始随之流浪,在舟行途中,经过吴江县的吴淞江时,写下了首流传千古的名作《一剪梅-舟过吴江》。

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明艳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似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

词人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的特征,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含蓄凄美的句子,凄美绝伦的句子(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