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联璧》由清代学者金缨编著,成书于清朝中晚期。自刊行以来,广为流传,是人们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重要参考。
它将格言分为学问、存养、持躬、养生、敦品、处事、接物、齐家、从政、惠言、悖凶十一类。内容涵盖社会人生各方面,反映儒家《大学》、中庸之道思想精髓,强调 “诚意”“正心”“格物”“致知”。
本文撷取《格言联璧》经典名言15句,附上译文和鉴赏,以飨读者。
译文:鱼儿离水则躯体枯槁,心灵无书则精神贫瘠。
鉴赏:以生物本能比喻精神需求,极具画面感。苏轼在《记黄鲁直语》中写道“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与“神索”之态互为印证。正如博尔赫斯所言:“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强调了书籍对充实精神世界的重要意义。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译文:愤怒如同出柙猛虎,*好似无底深渊。
鉴赏:亚里士多德曾说:“任何人都会发怒,但要适时适地向恰当的对象发怒,这需要修养。”控制情绪如同驯虎,需要《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般的智慧,精准把握其中的度。明代张居正书房悬挂“制怒”二字,正是对这句格言的躬身实践。*管理方面,可参照塞涅卡的主张:“满足于已有之物,是最大的财富。”引导人们克制*,知足常乐。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译文:最大的恶是放纵*,最大的祸是谈论他人过错。
鉴赏:这两“最”字警句构成完美对仗。前半句让人想起叔本华“*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的人生钟摆理论,深刻揭示了*对人的影响。后半句与《论语》“浸润之谮,肤受之愬”形成互文,强调了言论不当可能带来的危害。
译文:修养重在净化心灵,处世贵在谨慎言辞。
鉴赏:这则格言构成完美的“内外双修”体系。前半句与禅宗“明心见性”相通,让人想起达摩面壁九年的心性修炼,体现出净化心灵的重要性与艰难过程。后半句呼应《周易》“吉人之辞寡”。清心与慎言,如荷花之“出淤泥而不染”与含苞待放的含蓄之美,展现出高尚的修养与处世智慧。
“顽石之中良玉隐焉,寒灰之中星火寓焉”译文:坚硬顽石内藏美玉,冰冷灰烬中蕴火星。
鉴赏:这则格言展现了古代文化特有的辩证智慧。西方有“丑小鸭变天鹅”的童话,东方有卞和献玉的传说,都印证了表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梵高的《星空》在灰暗色调中迸发璀璨光芒,恰是此句的视觉化表达。现代科学告诉我们,钻石不过是深埋地下的碳元素,正如寒门常出贵子,平凡孕育伟大,这则古训在今天依然闪耀着希望之光,激励人们不被表象迷惑,相信内在的潜力。
“胆欲大,心欲小;智欲圆,行欲方。”译文:行事要果敢如猛虎搏兔,思虑需周全似老叟穿针;智慧当如流水顺势而变,原则须似金石不可动摇。
鉴赏:这句堪称古代版的“战略与战术指南”。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相似观点:“胆大心小,智圆行方”,明代王阳明剿匪时既敢奇袭敌营(胆大),又提前备好粮草(心小),正是此理的生动体现。钱钟书曾说:“智慧的锋芒要藏在谦和的剑鞘里”,恰如“智圆行方”的生动演绎,强调在展现智慧的同时要懂得谦逊与坚守原则。
译文:面对落魄之人不言春风,身处青云之上当忆沟壑。
鉴赏:这让人想起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达观。清代郑板桥在山东做官时,特意保留未发迹时的旧棉袍,正是“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的践行。正如《围炉夜话》所言:“见人得意时须防其失意,见人失意时当想其得意”,方显处世智慧,提醒人们保持平和心态,理解他人,珍惜当下并铭记过往。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译文:才华横溢却从容似水,方为经天纬地之才;智慧超群仍温润如玉,才是通晓世事之智。
鉴赏:这让人联想到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度。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依然静坐讲学,与杨修恃才放旷招致*身之祸形成鲜明对比。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入则笃行,出则友贤。”译文:守静明志如明月照潭,尚俭立德似寒梅立雪;居家践行圣贤之道,出外交结高洁之士。
鉴赏:前半句出自诸葛亮《诫子书》 ,强调了宁静与节俭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曾国藩每日静坐一刻钟、每餐不过三菜的家规,正是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生动实践。“入则笃行,出则友贤”虽出处难考,但意义深远,倡导人们在家要切实履行所学,在外要结交贤能之人。白居易“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社交看似热闹,却不及欧阳修“座上多鸿儒”的择友智慧,这也印证了“出则友贤”的重要性。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译文:心向朝阳,万里不过咫尺;志在青云,山海皆为坦途。
鉴赏:这让人想起玄奘“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的壮举,其凭借坚定志向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徐霞客用34年踏遍21省,留下“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的壮语。恰如汪国真诗句:“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深刻诠释了志向突破物理界限的强大伟力,只要有坚定志向,再远的距离、再大的困难都无法阻挡前进的脚步。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译文:轻浮者终陷泥潭,狂妄者必触暗礁;虚怀若谷得真知,海纳百川成其大。
鉴赏:商纣王“酒池肉林”,生活奢靡、举止轻浮,终致鹿台自焚,印证“不自重者取辱”;唐太宗以史为镜、以人为镜、以铜为镜 “三镜自照”,广纳谏言,不刚愎自用,成就贞观之治,践行“不自是者博闻”。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译文:每天前行就不惧万里之遥,坚持做事就不畏万事之难
鉴赏: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与前半句遥相呼应,都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后半句让人想起《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二十年返乡路,他凭借着日复一日的坚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最终回到家乡。
译文:用宽容自己的心待人,则友谊长存;用苛求他人的心律己,则过失减少
鉴赏: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其精神内核,都倡导人们要理解他人、宽容待人。托尔斯泰在《复活》中通过聂赫留朵夫的自我审判,深刻演绎了后半句的真谛,即对自己严格要求,才能不断改正错误。现代情商理论中的“换位思考”,正是“以恕己之心恕人”的科学表达。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译文:能担当能释然,能谋划能落实,能洞察能割舍。
鉴赏:这六组动词蕴含着丰富而全面的人生智慧。曾国藩“屡败屡战”,深刻体现了提放之道;诸葛亮的《隆中对》,充分展现出算做之功;苏轼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则蕴含着看撇之智。
“以镜自照见形容,以心自照见吉凶”译文:用镜子能照见容貌,用心灵能预见吉凶。
鉴赏:这句话强调内外自省的重要性。镜子只能映照外表,但心灵的澄澈却能洞察福祸因果。正如《论语》所言“吾日三省吾身”,通过反思言行,人能修正过失、趋吉避凶。古人常以“明镜”喻心性清明,如禅宗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皆指向心性修养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