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每日邮报》报道,在封锁期间,英国民众有关堆肥和种植蔬果的咨询激增。专家表示,这可能会对都市农业产生持久的推动作用。
都市农业一直是农业政策关注焦点。早在2012年,农业农村部就首次发布支持“都市农业”的政策《关于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意见》。《意见》强调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将都市农业建成城市“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样板区、农村改革先行区。
都市农业提高了农业市场化的程度,把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现代的科学技术融合起来,加速了城市郊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销联结起来,提高了城郊农业的综合效益,从而促进了城郊农业向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转变。而且,通过把农业纳入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整体发展规划,形成农业、农村和城市的有机协调发展与相互兼容,既保证了城市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又加强了城乡的融合。
新加坡都市农业
目前,都市农业方面做得最好的当属新加坡。
论自然条件,新加坡可谓是“天资贫瘠”,7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只有1%的农业用地,生产成本高于东南亚其他任何国家,90%以上的食品依赖进口。尽管如此,其都市现代高科技农业水平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都市农业在保障食物供应特别是蔬菜供应、改善城市生态、提供观光旅游等方面功不可没。
新加坡的“都市农场”,不同于欧美的现代化、机械化大型家庭农场,而是小而精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园。新加坡现有6个农业科技园,总面积1465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3%。包括动物学家、微生物专家、遗传专家、昆虫专家、农业专家和蚕桑学家在内的大量科技专业人员参与其组建和管理。
新加坡的目标是到2030年,通过增加本地水果、蔬菜和肉类及鱼类蛋白的供应,实现30%的农产品自给自足。近日,新加坡政府宣布了加快本地食品生产的新措施,其中包括一项将公共住宅区停车场屋顶改造成城市农场的计划。
日本都市农业
日本有四分之一的农民,都是城市农民。国际化大都市东京保留了超过50万亩的农田。在这个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岛国,都市农业2%的农地提供了8%的农业总产值。
日本的都市农业分为几种,有可以供市民租用的土地,承租者经营、农业所有者收取租金;有专为65岁以上的老人开辟的“银发族农园”,老人在这里体验耕种收获的乐趣;有将农产品生产消费和休闲旅游结合到一起的农业公园,公园中建有景观区、水果区、花卉区等;还有供都市人休假的农场民宿,以及观光体验农业,这些都分布于都市或者近郊。
日本某人力资源公司的都市农场大楼就矗立在东京车站繁华的街头旁。高达九层的商业办公大楼,农作物旺盛生长,结出的果实供员工餐厅烹饪。职员在富有生机的自然生态中办公,随时可走入蔬果间。
马来西亚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在马来西亚不是一个新概念,当地城市居民很早就开始利用房屋周围的空间进行耕种。目前马来西亚已拥有约1.1万个都市农业型社区,力争到2020年创建两万个都市农业型社区。
都市农业也被称为“家庭园艺”,产品可供自己消费,或拿到市场出售。与邻居分享收成也是这种农业形式的典型特征之一。
为推行都市农业,马来西亚政府颁布了多项相关政策。其中,2011年颁布的《国家农业食品政策(2011—2020)》强调采用现代技术,使农业食品产业能够灵活地适用于城市和城郊环境等有限空间。《国家绿色技术政策(2009)》和《绿色地球计划(2005)》强调通过技术提高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并将都市农业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鼓励城市居民参与农业实践。
为了在社区居民之间建立共享意识和责任感,马来西亚行政中心布城启动了“食用花园”和“社区花园”项目。雪兰莪州、彭亨州等地方政府近年来也积极推动“社区菜园”计划,在当地居民中获得不错的反响。
同时,马政府支持垂直农法、水培等相关技术的开发。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已经设计并开发了几种经济实惠的垂直农法,适用于有限的、不适宜耕种的城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