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申报更加公开透明
我是以参展的途径于2006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对比多年前的入会办法,新《入会细则》涉及的领域更广,更开放包容,也更全面,这是中国美术家协会根据新时代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作出的及时调整,能够适应当前美术事业发展的需求。比如,采取详细的积分制,甚至明确了合作者各自应得的分值比例,这些对基层美术工作者和年轻人来讲都是十分有利的。《入会细则》还加入了装置、影像等当代艺术门类,值得肯定,但对条件的设定似乎略显模糊,为更加方便有效地执行,我认为可以进一步具体细化,例如,罗列出具有代表性、有含金量的国际展事,在分值方面对当代艺术门类的安排似乎也欠妥当。
另外,我认为《入会细则》的一大亮点就是对申报审批方式的强调,把网上申报作为唯一入会申报途径。通过初审后申报人的信息将进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申报公示平台公示,“公示期间,申报人的相关信息将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如有对申报人通过初审的原因提出质疑,初审单位须作出相应解释;如有对申报人的申报材料的真伪、抄袭、侵权等现象投诉并提供相关证据,中国美术家协会将会调查并作出相应处理”,“抄袭他人作品,经证据证实的,取消当次申报资格,通知申报人所在初审单位备案,并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官网及微信平台公示,即使条件合格,也须延迟三年方能重新申报。情节严重,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终身不得申报。”……这样既充分发挥了网络方便、快捷的传播作用,而且可以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有效杜绝了过去靠人情关系入会的“潜规则”事件发生。
张瑞田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美术评论家
理论金奖仅值3分,有失公允
《入会细则》让热爱美术的画家、雕塑家、美术理论家、评论家、美术教育、出版工作者等,再一次明确了加入美协的条件。美术是艺术的一个类别,也是一个社会行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作为协调、组织、规划美术工作的国家级人民团体,层级性、权威性不言自明,于此不难理解,中国美协公布的《入会细则》,何以会让人饶舌。社会在蓬勃发展,美术工作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展,老的《入会细则》免不了有一些陈规不能适应当前美术工作的需要,必须完善、修订使之趋于公正、平等。
新的《入会细则》采取积分制,这是突破,也是创新。以往,我们仅以国家级美展入选的次数、专家推荐、已发表文章的多寡或者以专业职称而论定,显然简单、粗放经不起推敲,以至于引起一些群众不满。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是群众团体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入会的标准、规则不完善,最容易引起人们的诟病,理由简单,这涉及每一位美术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制定合情合理的入会细则,是人民团体工作的重中之重。
积分制,这是大数据下开放程度强、量化标准高、结构稳定、易于理解、具有较高操作性的策略,值得提倡。美术创作在美术工作中占比最大,申请入会的人数较多,不同的意见也多,可视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深水区。新的《入会细则》注意到这一点,事无巨细地厘清每一位作者、合作者的权益和每一幅作品所能提供的分值。中国美术家协会重视创作无可厚非,但对理论研究似乎苛刻了一些。全国美展金奖获得者以9分计,而“个人专著获得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金奖计3分”,有失公允。一部理论研究著作,有时需要研究者耗费几年、十几年,甚至毕生精力完成,既然获得金奖,只给3分难以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提高了对美术理论研究的重视,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但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美术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也不平衡,为此,对美术理论的研究,要纳入到战略高度。
《入会细则》必须与时俱进。而细则能否经得起推敲,是衡量管理层水平高低的标志。新的《入会细则》打破陈规,对每一位献身美术工作的人予以必要的尊重,有的放矢,切实可行。
张渝
陕西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
“积分制”有其不可回避的当下意义
“积分制”的好处是公平且科学。但艺术创作往往不是科学和理性能够完全框限的,它可以是经验的,也可以是“先验或超验的”。基于此,尼采说,在制作的种族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种族。就艺术和科学的关系而言,如果科学是那个“制作的种族”,那个“更高的种族”在我看来就是艺术或艺术家。任何时候,当我们试图用自以为科学的方法来评估带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的事物,比如“三分人事七分天”中的“七分天”时,往往犯下这样的错误:或者自不量力,或者费力不讨好。故此,我不相信中国美术家协会最新公布的“积分制”可以改进或提高中国美协会员真实的艺术水准。但是,把“积分制”视为一种认真的工作方法或新的工作姿态,则未尝不可。当然,如果因其貌似科学而给予其过高的评价,也是不负责任的。
那么,中国美术家协会新的入会“积分制”究竟暴露了什么样的学术或社会问题?我认为在貌似严密的科学管理以及表面上的繁花似锦中,中国美术家协会正面临“知识短缺或有效知识供给不足”的问题。借用上个世纪80年代流行的一本书的书名,即“富饶的贫困”。由于缺少原创思想,表面上看,我们似乎什么都有,实质上却都是空的。
关于此,郑永年先生曾说,“今天,中国学者也拼命到西方期刊发表文章,从数量上说成果显赫,但有多少新思想呢?很多学者掌握了西方学术的技术,并在技术层面超越了西方学者,但思想是苍白的。到现在为止,至少在社会科学,还是拿不出一个中国学者创造的概念来,更不用说是理论了。即使西方所谓的顶级学术刊物,有多少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在那里发表过文章呢?或者说这些杂志在人们追求学术或思想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重要角色吗?在很多中国学者那里,似乎能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就有学问,就有思想了。要知道,一些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首先是出现在讲座、简报等中国人根本看不起的平台上的。”
注意,我这里说的“学术或社会问题”,不是说仅仅中国美术家协会存在此类问题,而是指包括美协在内的当今中国知识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同郑永年先生所指出的问题。
回到中国美术家协会,它所推出的作为入会门槛的“积分制”属于针对“现实是个不治之症”的一种医学意义上的介入疗法。固然有其思想贫困的症状,但在话语权、名誉崇拜以及市场利益方面,中国美协会员的身份,还不失为一块一家独大的“蛋糕”。它对于很多艺术家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它的实际意义。既是如此,所有针对这块蛋糕的分配办法都有其不可回避的当下意义。至于它是否还有更久远的历史意义,我不说,但时间会告诉你一切。
郑志刚
南京大学博士、青年美术评论家
“积分制”并非完美无缺
整体看,《入会细则》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且比以往视野更宽、堂庑更大,更具包容性与凝聚力。长期以来,在中国大陆提起“美协会员”,一直是模糊而又倔强的概念,似乎就只是“画画的”。普罗大众作如是想,尚情有可原。可悲的是,为数不菲的各级各类美协会员、理事、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顾问,也都成了这般荒谬而固执的认识的拥趸。所以,美术界的诸般怪象,才得以大摇大摆地滋生:画国画的看不起画油画的,画油画的看不起画水彩、水粉画的,版画和雕塑则更处“边缘”;搞“架上”(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的,看不起搞“非架上”(装置、行为、影像、新媒体等)的;搞创作的看不起搞理论的,搞史论研究的看不起搞新闻出版的,搞专业教育的看不起搞组织管理的,等等。可谓一锅乱炖、五味杂陈。眼下细则一出,若利刃之新发于硎。无论是画家、雕塑家,还是史论家、出版家、教育家,统而言之都是“美术家”。在此面前,大家平等,彼此凭实力说话。只要依照相关条款拿到了“9分”,便具足了申请加入“中国美协”的资格。
尽管“美术家”绝不是锱铢必较的“分值”所能衡量的,但对一个实务在肩的专业团体而言,“条分缕析”或许比“云遮雾罩”更能够有效减少操作失误、遏制腐败滋生,从而更易令人信服。当然,我们奉《入会细则》为圭臬,并不等于承认其完美无缺。譬如,在我看来,“全国重点美术专业院校全日制本科计1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计2分,全日制博士研究生计3分”“边远地区女性美术家计2分”等条款,便有可商榷的余地。试问:“全国重点美术专业院校”的定义是什么?八大公办美院之外,还有哪些院校够格,能不能来一份详细的清单?为什么非要强调“重点”“全日制”?此外,为“边远地区女性美术家”计分的理由是什么?如果“边远地区”在计分考虑之内,那么,“边远地区的非少数民族的男性美术家”是不是也有必要象征性地计上1分?如果“女性”是计分的必要条件,那么,繁华地区的女性美术家为什么不计分?
毋庸讳言,“中国美协会员”的含金量有一部分源自其“官方价值认同”。这不仅关乎专业水准,更与现实名利相辅相依。但不管怎么说,体现着中国美术家协会严谨作风与良苦用心的《入会细则》的出台,是一件值得点赞的事情。
网友之声
广东传世收藏: “酌情照顾”,易产生腐败!
程乐静:非常支持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决议。我也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搞美术创作,希望能早日成为一名美协会员!而我同时是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兢兢业业在岗位上教学20多年。我看到对大学教师以及一些职业有很好的政策,基层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也是在传播美,教育孩子们发现美、创造美,是不是也应考虑给予一些比较好的政策呢?
smh :建议将会员分为两类,一种是终身会员,是历年来为美术事业作出贡献,并得到公众认可的。这类会员宜少而精,要能真正代表中国美术或者至少是省市地区的最高美术水平。另一种是资格会员,也就是制定《入会细则》,如通过努力符合了就吸收入会。考虑到过去一段时期及当前的社会风气,不排除部分人是弄虚作假混入的。但无论如何,只要他们没有持续的成就,至多就只能是资格会员,以适当减低会员的功利性和投机性。
阿兵:总的来看,新规则比旧规则选拔人才的范围更广、更包容,但应避免过犹不及。如过多涉及与画画无关的职业类型,以后的会员必然是人数庞大且成分复杂,还有一部分人是不会画画的。特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一、打破会员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一入协会门,终生是协会人。这样会导致一部分会员丧失进取心,水平退步了还不自知。建议协会每5年考核一次,考核结果定时进行公示,对不合格会员给予提醒。在下一个5年考核中又不合格的,即2次考核不合格的,坚决清除出协会。以后水平进步了可以重新入会;二、对于和画画无关的职业,如文物修复等,以及目前定位不准、不够成熟的艺术形式,如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应该限制其入会。可以在以后条件成熟后再吸收其入会;三、对于经常在各级刊物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青年俊彦,应该打破论资排辈的思想,不看其职称和工作年限,而重在考察其论文的学术性如何;四、对于会员中经常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可以根据其专业选拔为相应专业委员会委员,而不看其职称、工作年限和头衔。
王录山中国画馆:不管是何种艺术形式,请让作品讲话!现在的很多会员已经成为“拷贝台”和“投影仪”的奴隶了!通过描摹复制参展获奖,成为美协会员,而其中有人在笔会现场连一页三开的册页都画不好,甚至很多近几年批的美协会员都不敢动笔画!希望中国美协会员能代表中国美术的一种高度,引领文化正能量。
(张现科)和风细雨:应该说美协的门槛更宽松了,为基层美术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美协会员标准将更包容、更广泛。有志于加入中国美协的同志们加油!
吴京攀:中国美协,作为中国美术最大规模、最具标杆意义的专业组织,受到越来越多的美术爱好者关注。中国美协及时公布了新的《入会细则》,这是对当下入会需求激增、美术队伍急剧扩容的适时应对,也是美协爱惜自己品牌的体现。曾有人认为中国美协没必要存在,但作为泱泱大国,没有这样一个以党的领导核心为指导的全国性组织是不行的。这些年随着文化发展,各种民间美术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繁荣各地美术功不可没,但它们能取代美协的作用么?显然不能。多年来,诸多美术爱好者对美协的向往,便是美协品牌含金量体现的所在。
李新卫:条件比以前放宽了,但还有很多酌情情节容易成为腐败的温床,丧失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权威。
东北风美风:取消条条框框,让作品说话,让观众评说,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只有这样,艺术才有生命力。
吴永江(江山水汉):现实告诉我们,真懂书画者不一定就是会员,是会员也不一定真懂书画。
汉子文伟:不但要注意艺术能力及贡献,还要关注德行,敢于对炒作说不。如今美术界腐败不堪,都是孔方兄惹的祸。
风之子:首先要确保展览评选的公平、公正、公开,最好作者直接向中国美协投稿,以免省市级美协的暗箱操作。
宋晋:美协全民化是体制的进步。
刘晨曦:严把质量关,杜绝批量申报,彰显国家级实力。
(转自:中国美术报)